一、
前幾天看《何以為家》,從頭哭到尾,看完后心情壓抑良久, 像有什么東西卡在喉嚨,很難受。
不僅是因為贊恩的不幸,更因為很多悲劇依舊在生活中不斷上演,明明可以避免。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電影一開始就營造出了很強的矛盾感,12歲的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
讓人不禁想知道到底他的父母做了什么,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電影中,為了躲避敘利亞戰(zhàn)爭,12歲的贊恩跟隨父母、兄弟姐妹逃難,非法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窟中。一大家子人擠在狹窄、逼仄的房子里,生活環(huán)境非常美。睡覺時所有人躺在地上,橫七豎八,地方太小伸展不開,贊恩都只能蜷著腿睡覺。
從一開始,贊恩就是一個成熟的孩子。白天他要到小賣店整理商品、送貨,回到家還要照顧弟妹、處理家務(wù)。有時還要和妹妹薩哈一起去街上賣果汁,維持家里生計,小小年紀就要承擔(dān)所有生活的重擔(dān)。
從他懂事開始,他就沒有享受過一個孩子應(yīng)有的寵愛和權(quán)益,現(xiàn)實就像一座大山橫亙在他面前,而他也清楚的知道,這不可逾越。
跟很多影片,孩子在成長中從幼稚到成熟,一步步慢慢蛻變,逐漸理解這個世界的差異,這部片子更殘忍,因為一開始,贊恩就已經(jīng)是個傷痕累累的反抗者,已經(jīng)成熟的讓人心疼。
他會幫助妹妹薩哈面對突如其來的生理期,不僅幫助妹妹洗褲子、偷衛(wèi)生巾,還再三叮囑妹妹一定要藏好衛(wèi)生巾,不然被父母看到了,她可能就要被送去嫁人了。
他會自顧自地把壞男人送給妹妹的東西扔進垃圾桶,這是一個十二歲孩子獨立的判斷。他知道對方?jīng)]安好心,無論多么困難,都會執(zhí)著的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保護妹妹。
但還是很不幸,最終父母還是要把妹妹薩哈,這個才11歲的女孩嫁給房東阿薩德,用來抵上漲的房租。
當(dāng)坐在壞男人旁邊的妹妹望著他,而他卻無能為力,只能揮舞自己的拳頭,但他太瘦小了,拼命拉父母,被打得鼻青臉腫,也沒有改變妹妹“被嫁”的命運。
贊恩徹底絕望了,唯一跟他親近的妹妹已經(jīng)走了,這個家還有什么留念的?他選擇了“出走”。
不想等在外一番波折后再回家,卻驚聞妹妹薩哈已經(jīng)死了,于是拿著刀沖到房東阿薩德家,砍傷了他,因此被判刑。
監(jiān)獄里,他打電話給電視臺要控訴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剛剛失去女兒薩哈的父母,又懷孕了,還美其名曰這是“真主賜予的禮物”。
至始至終,贊恩都沒有享受過片刻孩子的歡愉,來自父母的關(guān)懷半點也沒有。他們只知道不斷的生孩子,因為窮。
但越窮越生,扔在地上嚎嚎兩年,能走路能說話就能干活了,然后大的帶小的,小的帶更小的。再養(yǎng)幾年就可以出去打工掙錢了。
女孩可以嫁出去換彩禮,男孩可以去工作養(yǎng)家糊口,管他什么,只管生,反正有用!
可是誰來養(yǎng)呢?最大的那個孩子被迫就變成了“父母”。可自己都是個孩子,還沒感受到父母的關(guān)愛,就要變成“父母”去照顧孩子。
只管生,不管養(yǎng),不但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和快樂,反而只會給他們更大的苦難和折磨,生活已經(jīng)這么難了,為什么還要生?
贊恩什么都不要,他只是希望父母不要再生了而已。
二、
《何以為家》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1的電影,僅僅在豆瓣都有3000多篇影評,有很多角度去評論這部電影,關(guān)于社會制度、經(jīng)濟發(fā)展、生育觀念。
但這些都太宏大了,我想這部片子里折射的關(guān)于“原生家庭”的問題,對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更有思考意義。
我們可以理解贊恩父母的身不由己,是那個戰(zhàn)亂的年代,社會體制擺在哪里,社會經(jīng)濟連帶教育問題催生了更多“新的愚蠢的父母”,使得悲劇重演。
但反觀現(xiàn)在我們所處的和平年代,就沒有贊恩這樣一出生就做了父母的“父母”的孩子嗎?
拿我們家來說。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我哥跟我爸媽越來越合不攏,最后發(fā)展到現(xiàn)在彼此都跟對方不講話的地步。
我哥跟我打電話,聊什么都好好的,但只要一聊到跟爸媽的關(guān)系,我一勸,他就炸了,我們的談話就絕對崩掉。
從哥哥的抱怨中,聽得出來他對爸媽有怨氣。但絕對不是爸媽猜測的,認為哥哥是嫌棄他們沒有出息,沒有像其他的父母那樣給他買房,留一大筆錢什么之類的埋怨。這也是溝通中的一層誤解,讓哥哥更覺得跟爸媽沒有什么可以聊的。
“狗不嫌主窮,兒不嫌娘丑”,孩子嫌棄自己的父母,理由絕對不是他們沒有出息這么簡單。
哥哥很小的時候跟爸媽在外面一起打工,經(jīng)常都是做好飯等爸媽回來吃。然而爸媽的做法呢,是經(jīng)常吵架,休息就出去打麻將,買了菜扔給哥哥自己做。
對比別的父母,有的呵護寵愛,哥哥完全沒有。從小到大都沒有給夠過關(guān)懷,反而長大了被喝五吆六的,什么孝順都變成了理所應(yīng)當(dāng),所有的情緒都完全被曲解成經(jīng)濟層面的東西,該是氣上加氣了吧!
其他事情做不到感同身受,但是同一個父母,同樣的兒女角色,我可以說感同身受至極,我也曾經(jīng)怨過父母,真的無關(guān)經(jīng)濟物質(zhì)。
大一因為一些事我跟我爸吵架,我賭氣了一年。我不主動打電話,他也根本不打電話。因為之前都是我主動打電話給他,告訴他生活近況,要他們注意身體,他從來沒打電話過來問過我。
之前說是高中手機不方便,可是大學(xué)了,他也沒有打電話過來問問我在陌生的環(huán)境習(xí)慣嗎?跟同學(xué)相處的好嗎?從來沒有!看著開學(xué)室友要么是媽媽陪著,要么是爸爸陪著給鋪床,跑前跑后。
在室友爸爸媽媽一天打幾個電話關(guān)心問候的時候,我也想他們打個電話問問我,哪怕說忙,一個星期一次呢,也沒有!
整整一年不說話,特別難受,心里好大的怨氣:你打個電話有那么難嗎?你是爸爸就什么錯都沒有嗎?你是爸爸錯了難道就不能道歉嗎?你的面子就那么重要嗎?你以為每個月給生活費就是一個好爸爸了?就盡了一個爸爸的責(zé)任了?
我相信我的父母是愛我的,這點我很篤定。但這并不意味著以愛為名義的傷害不是傷害。有的地方?jīng)]做好就是沒做好。
三、
最后還是我主動打電話過去,算是和解。因為很幸運看了武志紅老師的那本《為何家會傷人》,知道了“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后面陸續(xù)看了幾個系列,之前好多的想不通,突然找到了原因,也就慢慢釋然了。
“親人間的理解之所以很難,關(guān)鍵原因在于,我們習(xí)慣從自己的坐標(biāo)體現(xiàn)出發(fā),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完全忘記,對方也有一個現(xiàn)象場,有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標(biāo)體系。”
父母的年代,他們?yōu)榱松嬉呀?jīng)夠艱難了,哪里有時間去考慮“愛”。他們以為給夠錢就夠了,能夠吃飽穿暖就是幸福。
可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同了,很少有再聽到吃不飽餓死的,但越來越多的聽到壓力大、抑郁癥跳樓死的孩子。
時代不一樣了,如果父母還是按照自己的觀念來,悲劇只會越來越多。真心希望我們的父母到能夠主動的接受再教育,去學(xué)習(xí)了解原生家庭。
去了解分析“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了超越,走出怪圈。
現(xiàn)在我也會把看到的關(guān)于家庭關(guān)系、親子關(guān)系方面好的書、文章、音頻,主動分享給他們,不是為了讓他們覺得對我們虧欠,而是要他們明白,他們也是缺愛的孩子,所以不會表達愛,不怪他們。
只是希望他們也能夠慢慢治愈自己童年的傷,同時也能放過我們。
值得欣喜的是,現(xiàn)在大家對原生家庭的關(guān)注度高了,關(guān)于原生家庭的影視題材也多了,《歡樂頌》里的樊勝美,《都挺好》里的蘇明玉,《小歡喜》里的喬英子,不缺乏學(xué)習(xí)途徑。
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現(xiàn)實告訴我們,沒有人的童年是沒有遺憾的。當(dāng)我們在原生家庭受到傷害時候,比起報復(fù)父母,傷害別人,抱怨社會,我們更應(yīng)該做的是治愈自己。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既然是影響,那也有好的有壞的,沒什么可抱怨的。即便是傷害,也永遠記得一句話,我們以后所建立的家庭比原生家庭更重要。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好的父母是天賜的運氣,可以讓我們有一個好的心理基礎(chǔ)。但是,生命的價值在于我們能做選擇。”
改變父母比較難,我們唯有努力治愈自己,在自己所建立的家庭里,在面對一些“把戲”的時候,能夠識破,自己不陷入進去,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進步,下一代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