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覺得想明白一個道理才能“從內而外”的改變自己,然而這個想法卻在現實處處碰壁。
相比之下,《粉雄救兵》逆流而上的“從外到內”式改變理念,不禁使我眼前一亮。
被高估的夢醒時分
被低估的表面功夫
也許有時候,單憑剎那內心的動力去改變自己,是注定缺乏慣性的。
因此,《粉雄救兵》式改造,是通過外周的變化去推動一個人的自我轉變:
用整潔的房間去督促嘉賓勤打掃;
用方便舉行party的餐廳裝修鼓勵嘉賓與人交際;
用優雅有魅力的穿搭幫助嘉賓獲得與心上人約會的勇氣。
在每集《粉雄救兵》的最后,嘉賓們不僅得到了造型、穿搭、家居等外在方面的改造,同時他們的內心心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比如上面提到的老大爺,雖然外表變化不大,但通過他的動作神態和表情可以看出,他對待自己的心態產生了不小的轉變。
還有一些其他嘉賓外表上+心態上的明顯改變:
依賴父母、沒有獨立生活的JOE 改造前
依賴父母、沒有獨立生活的JOE 改造后
外表的改造當然得益于五位時尚導師的深厚功力,但所有生活改造類節目都無法避免觀眾的一個質疑:參與節目的嘉賓的內心,真的也發生了改變嗎?
穿衣打扮、整理居所、或是學習烹飪,看起來好像都是一些“表面功夫”。經過這些“表面功夫”,難道就能使人產生質的改變嗎?
俗話說,“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可如果連龍袍都不穿,大概就更不像太子了。
甚至可能,慢慢就不記得,自己原本是想過要做太子來著。
表面功夫
改變自己的絕佳起點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心理學家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在兩個社區分別放置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只將其中的一輛的頂棚打開、車牌摘下。
沒過多久,頂棚打開的汽車就被偷走了,而另一輛完整的汽車則無人問津。
接著,津巴多將未被偷走的那輛車的車窗打破。被毀壞的車也很快被偷走了。
這一實驗的原理被稱為「破窗效應」:“第一扇破窗”往往是事情惡化和蔓延擴展的起點。當一座建筑物、或者一輛車已經有了一扇破損的窗戶,那么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肆意對其施加更多的破壞。
人們對待他人的方法,也是一樣。
當一個人衣衫襤褸,不修邊幅,呈現出一種對生活放棄希望的狀態;那么自然也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對ta不報希望,離開ta,看清ta,甚至欺侮ta。
就像來自上面提到的老大爺一樣,他放棄了自己,他的前妻也就放棄了他們的婚姻。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衣著清潔、得體——也許未必要時尚——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ta能夠很好地應對生活,樂于給予ta敬意、責任、幫助和期待。
而當一個人被尊敬、被賦予責任、被提供幫助和被報以期待的時候,ta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良性的社會互動,學習以前不了解的東西,成長為以前還不是的人。
當體驗到這些積極的反饋時,我們自然便樂意進一步地完善自己的行為,并且不斷循環下去——這就是一個良性的「正強化」過程。
沒有改造節目能真正完全地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因為對于改變一個人而言,一期節目、甚至一整季節目的時間都還遠遠不夠。
問題是“改造”的內容能不能成為一個很好的開始,就像水總向低處流一樣,我們要讓自己的改變流動起來,就需要先給自己一個合適的起點。
“表面功夫”不適合做最終的目的地,但卻總是一個很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