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

每年過了芒種時節(jié),地里的麥子就黃了。小麥是我們那里的主食,所以收麥是農(nóng)村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村里最熱鬧的時候。我記得上小學那會兒,每年收麥的時候,學校都會放假。我們管那個假期叫“麥忙假”,差不多有七天的樣子。放假的時候,老師會再三叮囑農(nóng)忙時節(jié),回家要幫父母做做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有力氣的要下地割麥,年紀小的可以在地里拾拾麥穗。另外必定會布置的作業(yè)就是每天要寫一篇日記,記錄參加勞動的感受。現(xiàn)在這個假期已經(jīng)成為永久的回憶了。小時候的日子過得很苦,但是現(xiàn)在想起來卻很快樂。小時候一直想要逃離的村莊,現(xiàn)在也成了永遠的夢里故鄉(xiāng)。

嘗遍了春天里榆錢的美味,槐花的芬芳,桑椹的酸甜,難道在青黃不接的日子里就沒有什么可吃可玩了嗎?全然不是,春夏之交的那段時間,最讓我們欣喜的就是麥田了。

很多時候在課堂上老師講課心不在焉,心早已飛到了那片綠油油的麥田里,看著那一天天漸漸長大的麥穗,心里就忍不住祈禱:麥穗,麥穗快長大,你長大了我就餓不怕。很多時候,一個人對著藍天白云,遙想著麥熟的季節(jié),悠然神往。

麥子熟了,遍地金黃。纖細而尖利的麥芒,碩大而飽滿的麥穗,衰老而稀疏的麥葉,修長而挺拔的麥桿,無不閃著黃澄澄、金燦燦的光芒。那種大氣磅礴的黃,畫在麥粒上,畫在希望的田野上,畫進農(nóng)人的骨子里。站在麥地,手一抓,就是一把金黃,好像一個個烤熟的熱騰騰、香噴噴的面包在人的掌心。

在布谷鳥“布谷、布谷”的聲聲呼喚里,麥子經(jīng)過一冬的沉寂、一春的熱烈,終于成熟了。田野如一幅巨大的寫意畫,大手筆地揮灑最美麗的色彩。小麥消耗如水的時光,時光就在麥粒里一點點地沉淀光陰的體積。麥穗最終耐不住時光的催逼而由青變黃,頷首低垂,顯出一種生命的輝煌與成熟。它就像熾烈的火焰,點燃農(nóng)人的眼眸;像醇香的美酒,溫暖農(nóng)人的心腸,讓人陶醉在鄉(xiāng)村四月的金黃里。

每當布谷鳥的叫聲開始響起,一聲聲“布谷布谷”,是在說,麥子熟了,麥子熟了。人們便翻出收藏一冬已經(jīng)上了銹的鐮刀,磨洗干凈,套上架子車,準備好干糧和粗布衣服,做足打一場硬仗的準備。一旦觀察到天有異象,或者麥穗已成熟低頭。便不可有半日耽擱,馬不停蹄的奔赴戰(zhàn)場,開始一場聲勢浩大的收割儀式。

等到麥子灌了漿,我的心思就開始萌動了,望著那一個個泛青的麥穗,垂涎欲滴。不說別的,就是一把麥穗揉碎了取出青籽放在口里那就是很好的美味了。香香的,甜甜的味道彌漫了口腔,醉了心。吃青麥這樣的事情是背著大人的,有幾次被大人發(fā)現(xiàn)了罵我是敗家子。我也是當耳旁風了。

等麥穗長的再飽滿一些,那就是烤麥穗了,這時候的麥穗還沒有完全脫青,青里泛著微黃,一到放學,我們一幫人就迫不及待往田里趕,有人拾枯枝,有人挖坑,有人點火,有人取麥穗……忙得不宜樂乎。等火點著了,把麥穗丟進火中,不一會,陣陣麥香就讓我們陶醉了。

烤麥穗是用不了多少時間的,不能烤的太熟,不然發(fā)黑就不太好入口了。等我們把麥穗揉碎了等把那青黃的麥籽放進嘴里的時候,感覺這就是世上最好的美味。比任何珍貴佳肴都實惠。為此我們沒少讓大人批,卻也甘之如飴了。

等到麥子漸漸熟了,我們的樂趣卻有增無減,首先是收麥子,我們雖說不能幫大忙,可是能趁機沾不少光,毎到這個時間大人也變得慷慨了。汽水,冰棒接踵而至,真是飽了口福。還有一道獨特的美味那就是麥仁兒。

莊稼人總是憨厚的,他們喜歡土地的誠實,鋤頭的簡單,四季的守信。他們從播種的那天起眼睛里就看到了莊稼碩果累累的樣子,為此他們任勞任怨。一年365天除了刮風下雨都在土地上捯飭,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在土地里播種,施肥,除草,預防鳥獸侵襲。那時候的農(nóng)民真正的只忠誠于家里的一畝三分地,活著在地里耕作,死后在地下長眠。

麥子熟了,“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夕連枷響到明。”以前,農(nóng)人找出生銹的鐮刀,“霍霍”地磨利,趁著清晨的潮氣割麥。彎腰,屈腿,左手敏捷地攏握著,右臂有力地揮動著,麥桿“唰唰”地倒下去。那優(yōu)美嫻熟的動作,就像在演出一幕生動而精彩的原生態(tài)舞蹈。

媽媽總是在收了麥不久就用一個小袋子盛點兒新麥,然后拿到磨盤上碾碎,等做飯的時候熬粥,或者是褒湯都是難得的美味。

事隔多年,如今的我飄迫在他鄉(xiāng)已多年,很久沒有體味新麥的芳香了。媽媽的身體也漸漸蒼老,一些舊事刻在皺紋里。

割麥是個技術活,一般不讓小孩子來割。農(nóng)家置辦有專門用于割麥的鐮刀(鄉(xiāng)間叫勾頭鐮),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下地前一定得把鐮刀磨得鋒利了。

芒種一到,人們開始在麥地的隴上點種玉米、豆子,抽空還要去趕集,添置麥收的工具。

集市上人頭攢動,好不熱鬧。鐮刀、叉子、掃帚、草繩子等,凡是收割需要的物件,都要置辦回家。

磨刀石搬出來了,飯前飯后,“哧哧”的磨鐮刀的聲音便響起來,磨好的鐮刀,整整齊齊得放著;盛糧食的袋子,捆袋子的細繩,都一律準備齊整。南風一個勁地吹,一個晌午,小麥就炸了芒,熟歪了頭,似乎輕輕一碰,麥穗就要掉下來。莊稼地里到處是金黃色,水溝的壩子上綠意盎然。這時候,麥地里熱鬧起來了。

五月的鄉(xiāng)村,麥浪在初夏的風中搖擺翻動,麥香的濃濃氣息就不遮不掩地散發(fā)出來。密密匝匝成熟的麥子,互相磨擦著發(fā)出嗦嗦嗦的脆響。父親站在麥田埂畔,凝望著麥浪,不時地發(fā)出陣陣快意的咳嗽聲和笑聲,贊美豐盈成熟的日子。“快黃快割、快黃快割”!布谷鳥一陣緊似一陣的催收聲中,早起的“嚓、嚓、嚓”鐮刀聲響成一片,麥田一排排地倒了下去,不時驚動了幾只野雞,撲飛遠去,母親完全沉浸在一片顆粒歸倉的喜悅中。那喜悅讓麥子心安,讓麥子明白自己沒有虛度歲月,因為它們真正實在地活過,無愧于生養(yǎng)它們的蒼天厚土。

六月的天氣暑氣種淫雨天多。麥子黃了后不及時收割,遇到幾個太陽后就曬焦了輕輕一碰米粒就掉到了地里損失大,要是遇到幾天淫雨的話麥粒就會在麥穗中張芽磨不出面。所以通常收麥是非常緊急的,趕上好天氣幾十畝的麥子一兩天也必須收到家。

麥子脫去了結實的外衣,一粒粒飽滿的小麥聚在一起,堆成了農(nóng)民眼中喜悅的小山。這時候一身輕松的麥秸,或成了麥秸垛,被用來當柴火燒掉;或成了麥秸簾,專門用來保護麥子的厚簾,一層一層展開,蓋在麥子堆身上,為它們抵擋一夜的寒涼;或被編成了坐墊和涼席,讓納涼的人時刻聞到麥秸的香味;再或者成了小孩子的玩具,被用來做吹泡泡的管子,把麥秸放在肥皂水里,迎著陽光一吹,五顏六色的泡泡就成了陽光下最美麗的色彩。

收麥的日子,男女老幼都頭戴草帽頂著炎炎烈日,伏下身子彎腰揮鐮。中午毒辣辣的太陽,烘烤著麥地里忙碌的人們,汗水滿頭滿臉,順著頭發(fā)、眼角直往眼睛里鉆,辣辣的疼。胳膊上的汗水和著麥桔上的灰塵,也在往下流。汗水辣得實在是睜不開眼睛了,就用手背抹一把,揮汗如雨,灑落在散發(fā)著清香的麥茬上。那濕了又干,干了又濕的衣服,被汗水中的鹽堿浸成了一幅黑白山水畫,分明就是收割農(nóng)忙寫意圖。腰疼得實在是不行了,直起來或坐下小憩一會兒,向前望望,感覺割了大半天好象還沒有多大一片,心里那個急呀,都無法用語言表達,感覺比太陽還燥。直到麥地里熟成的莊稼全部收完,這種焦慮的心情才能慢慢放下。

站在金黃的麥地里,看著麥子一浪浪地倒下,然后被扎成捆扛到地頭,再堆成高高的麥垛,我的心情就浸滿了喜悅。這是一片我多么熟悉的麥地啊,麥苗青的時候,我就盼著它抽穗。它剛抽出泛綠的穗,我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一兩個,在手里一搓,再一吹麥皮,一個個圓滾滾的青麥粒嚼在嘴里,滿口香甜。到了麥子快成熟的季節(jié),到田里揪下一個放進嘴里,只要發(fā)出“嘎嘣”的脆響,麥子就可以收了。對于一個農(nóng)民來說,還有什么比這更令人高興呢?

小時候芒種前后,新麥上市,母親就把石磨清洗干凈,開始磨一些面粉嘗新。嘗新的做的一般是本地俗稱面湯和炕饃,現(xiàn)在來看,面湯不過是很稀的漿糊而已。里面加了鹽分,燙幾片莧菜的葉子點綴。炕饃就更加簡單了,不加任何的其他輔料,連油都不放,只是面粉加上水攪勻,不要太稀,也不能太干,然后把鍋燒熱,攪拌均勻的面粉倒進去,用鏟子來回攤平,底下一面熟的差不多了,就翻過來另一面繼續(xù)烙,這種俗稱鍋炕饃的面食,是父親的拿手。他每次都能攤的厚薄適中,軟硬恰好,一家人圍坐在桌子面前,只聽著此起彼伏呼呼的聲響。

開鐮了,田間地頭都是人。早早兒起床,趁著涼快,帶上工具,下地了。大人、孩子都沒得閑。大人一人幾個隴,大點的孩子一人一個隴。臉朝黃土背朝天,揮動著鐮刀割麥子了。右手握著的鐮刀,伸向前方,勾住麥秸,左手攏著麥秸的上半部,用力往懷里一拉,麥子倒下來,順勢放成一堆。用草繩捆麥子的,用一根草繩把幾十根草繩捆一下,再系到腰上,用一根抽出一根,于是一堆一堆的麥子被捆成麥個子,站成一行一行。小點的孩子跟在后面撿麥穗,一家人都在忙活著。有的人家把飯送到地里,一家人坐在地頭,“吧唧吧唧”的吃起來。

辣辣的太陽開始炙烤著大地,曬得人大汗淋漓。割得累了,就在地頭坐下,招呼著鄰近的一起過來歇歇。說著話,點上一支煙,用葦笠扇著風。此時,心里該是多么愜意啊!

暖壺,小塑料桶都盛滿了水,地頭上放著晾水的碗,渴了,放下家什,端起碗“咕咚咕咚”喝下去,真解渴!

這節(jié)骨眼最怕的是下雨,雖然在地里干活曬得脊背生疼,卻希望十天八天的別下雨。

天不亮就磨好鐮刀,拿上磨刀石,干糧,還有里面放些谷面鍋盔的焦黃硬皮泡的涼開水,既涼爽清甜又解渴恢力,再戴上腿色的遮陽舊草帽,父母摸黑急步行走,一路小跑,喘著粗氣,一到地里,就顧不得松口氣,手忙腳亂地彎腰,揮動鐮刀割麥,頭冒熱氣,汗流夾背,強忍著劇烈的腰背酸疼,只聽到密集地沙沙割麥聲和鉆心的咳嗽聲,這樣彎腰用力揮動鐮刀一直到中午,也不歇會兒硬撐著,當看到身后的一排排一行行排列有序,粗細一致密密麻麻的金色麥捆時,一切疼痛和勞累就拋之腦后,喜上眉梢。

捆好的麥子,有用牛車的,有用驢車的,還有用拖拉機的,運到早已碾好的麥場里。解了繩,散開,鋪滿場,曬著太陽,用叉子翻兩遍,等到曬得焦了,趁著晌午,套上牲口,或者開上拖拉機,開始打場。于是,麥場里到處是吆喝牲口的聲音,拖拉機“突突突”的聲音,石碌碡轱轆轱轆滾動的聲音,交織在一起,譜成一支豐收的曲子。

麥子熟了,我多想拎一把鐮刀去親近田野,讓我聞聞泥土和麥桿青澀的香味,在迷醉和眷戀中感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讓我用麥芒刺疼的手,擦去臉上的汗,用磨得粗糙的手,搓下第一把新麥,該是多么愜意。當一切變得矯揉造作,變得浮躁喧囂,還有什么比麥芒刺手,比大汗淋漓更真實、更痛快呢?這恰如同麥子,從鋒芒外露里返樸歸真,最后歸于人家炊煙。原來,成熟是一種勇氣,是一種心甘情愿,是一種赴湯蹈火的慷慨悲壯。

收麥的日子通常是一家老小大清早不吃飯就下地,一直干到晌午過了才回家吃飯。

每逢割麥的季節(jié),麥地里全是人。有的割,有的裝架子車(農(nóng)村的一種帶著兩個橡膠車輪的木材平板車)。兩家地挨在一起的有時到對方那里找水喝,趁機聊著當年的麥收成的好與壞。手頭忙著嘴里唱著,大人小孩都不亦樂乎。

記得童年時,每當收麥的時候,大部分手工勞作,農(nóng)用手扶拖拉機(三輪的叫手扶拖拉機,四輪拖拉機則叫四輪)很少,更不用說打麥機和糠麥音了。

在收麥子以前,先打掃清理一片麥田做打麥場。若是收麥子前有雨水麥場自然好處理,若是旱天氣,只能用池塘里的水,潑灑在麥地上,然后用拖拉機后面拉著石磙,石磙后面再掛著一些柳樹枝葉。拖拉機轉悠了幾十圈光景,一片平整光滑的麥場弄好了。

麥收時節(jié),現(xiàn)在想來我含淚言語啊,不但不能睡懶覺,還要艱難地上坡每人將割好的麥子用身體扛回家,本來割麥子就累的汗如雨下,加上這么一扛,累得直叫娘!那時候,天剛蒙蒙亮,大人就起來了,在院子里的大磨石上磨鐮刀。哧拉、哧拉的磨鐮聲在寂靜的拂曉格外響亮。母親則一邊找鉤子繩、扁擔,一邊開始喊都快點起床,我揉著眼睛從炕上爬起來,母親已經(jīng)把全家?guī)卓谌艘玫溺牭赌ズ昧恕Dョ牭逗苤v究,磨上幾分鐘,她就會對著閃亮的鐮刀看一看,然后用大拇指刮一下,再繼續(xù)磨,繼續(xù)看,繼續(xù)刮,直到刃口鋒利。

拉回來的麥子運到碾碾滾軋好的麥場上,套上牛,拉上石滾子,轉啊,轉啊轉,然后揚呀場,收籽,晾曬,收倉,最后挑麥秸,做成垛。記憶中,那幾口袋麥子是不能隨便吃的,來客人或者過年時才會磨麥子面蒸饅頭。即便有饅頭,也不可以家里人都吃,那籠屜里,饅頭的旁邊擺放的是餅子,窩頭,誰該拿什么,自有規(guī)矩。種麥子收麥子我是很賣力氣的,但是吃饅頭的時候很少,有老有小,我沒有勇氣去拿饅頭的。

剛脫粒的麥子,還需要借著風力和人工把麥粒與麥糠分離開,這叫“揚場”。揚場后的麥粒,要經(jīng)過晾曬,才能入倉儲存。一般農(nóng)家里都會買一些能盛三四百斤的大缸或者盛千把斤的竹葦囤(河南人稱為穴子)儲存麥子,不生蟲、不變質。家里有幾缸或幾囤麥子,一家人的生活就會殷實而滿足。顆粒歸倉、糧草歸垛,那是鄉(xiāng)下人們最大的快樂。

打完場,用叉子掀起麥秸,抖落抖落,看到一地的麥粒,干勁更足了。起場,打堆,揚場,一停不停。趁著有點風,把式們用木锨把剛打下的麥子一锨接著一锨的揚到空中。此時,旁邊得有個人,帶上葦笠,把沒碾完的小穗及沒揚出去的麥糠掃到一邊去。小孩子們滿場里轉,約上小伙伴,在新堆起的麥垛旁玩捉迷藏,無拘無束,肆意的打鬧。大人們此刻哪有閑工夫管他們啊。

太陽升起來了,金色的陽光在割過麥的麥茬地上,映照出割麥男女明快優(yōu)美的身姿。太陽越來越高了,汗水從一張張臉上滾落,滴在腳下的土地里。累了,直一直腰桿,擦一擦汗水,望一望身邊的妻子或丈夫,眼光里閃動著關切和柔情。男人們刺鼻的帶著雄性剛健的汗味,女人們撩人的溫馨的體香,都在勞作中從毛孔中散發(fā)出來,伴著風的步子在廣袤的原野上飄散。

收獲的麥子用木杈挑上架子車或者馬車,把一車小麥拉到麥場上,晴天時用木杈挑曬兩面,然后用一頭黃牛或者兩頭黃牛拉著石磙碾壓麥子。有條件的話,就請手扶拖拉機師傅開著拖拉機來麥場上碾麥子。麥子最后經(jīng)過羊杈和木掀揚成干凈的麥粒。若是雨天,則用大木杈堆成小山一樣的簡易麥垛,等雨過天晴后,再攤曬碾成麥粒。

麥子拉回家后,剩余的麥糠也用架子車和馬車拉回喂牲口,不用的麥秸則用木杈堆成圓形或長方形及正方形的麥秸垛。麥秸在天寒地凍、冰天雪地時,用蛇皮袋裝著背回家或者架子車拉回家,用來引火做飯和喂養(yǎng)牛羊等。來年春天時,金色的麥秸用來做茅草屋頂和灶屋頂。于是,田野里的麥秸垛,成了平原村莊的一道風景線。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4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95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6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35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1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01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4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988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4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8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4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5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7評論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6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3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今年的麥收季節(jié)剛剛過去。 現(xiàn)在的麥收季節(jié)已經(jīng)不能和記憶中的麥收季節(jié)相提并論了。 我得承認,我不是一個好的農(nóng)民的孩子...
    南極雪北極冰閱讀 995評論 5 5
  • 碌碡 我記事時,碌碡就默默地守在麥場邊的一隅。它經(jīng)歷著風吹雨打,寒霜酷暑,任憑身邊長滿...
    A山里鶴閱讀 1,693評論 19 14
  • (一) 西坡的地和三叔家的挨著,三叔和父親是發(fā)小,每年割麥都是和三叔家合伙,因西坡地勢高,麥子熟得快,每年割麥都是...
    五月薄荷閱讀 543評論 2 5
  • 現(xiàn)在正是秋收季節(jié),看到鄉(xiāng)親們下地掰玉米、摘豆子、薅花生,不由想起小時候的勞動場面。 但那時候最繁忙的應該是六月的麥...
    戚老師說閱讀 1,396評論 1 18
  • 文?蕭山 我是生活在農(nóng)村的農(nóng)村娃,印象里農(nóng)村娃的童年是很有意思的。 那個時候雖然玩具很少,可我們還是能找到各種各樣...
    仲李健蕭山書屋閱讀 1,057評論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