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早就想動筆寫這篇讀后感,因為體內充盈的傾吐欲望壓迫得我無處可逃,不吐不快。
最近看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這絕不是為了顯擺,在我看來反而有點少壯不努力的悲涼。畢竟年過30才開始審視內心,不能不說是可悲的。王小波說:二十多歲的人,最難的是決定自己一輩子做什么事。但其實,面對中年危機,重新動腦子想自己要變成什么樣,要與過去的自己決裂、重塑一個新的自己,也是很難的。對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一直很有點“求人不如求己”的心態,習慣自己舔舔慢慢愈合。
就是在這種痛苦、不平衡、糾結中翻看了這本書。
一開篇,作者就拋出觀點:“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它的偉大,在于我們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實現人生的超越。只要我們知道人生是艱難的,只要我們真正理解并接受這一點,那么我們就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于懷了”。正中下懷。是的,人生不就是由苦難構成的嗎?就連讀書太多、想得太少也能帶來痛苦,還有什么是不痛苦的?只是苦難的層級不一樣罷了。
職業病,一旦接受了這個觀點,就開始尋求解決方案。作者也開門見山地給了:“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這是一個全新的觀點,不過,作者提出的“自律”比常識上的自律外延更廣。作者所謂的“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和保持平衡。我所認識的自律,更多是自我控制,控制自己不做不對卻又很想做的事、控制自己堅持不想堅持卻不得不堅持的事。這應該只是作者所闡述的“推遲滿足感”部分,除此以外,“自律”理論衍生出來的其他部分的兩個觀點深深打動了我。
一個是關于“尊重事實”。作者把我們對現實的認知觀念比喻成了一張地圖,通過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協調和談判。繪制人生地圖的艱難,不在于我們需要從頭開始,而是唯有不斷修訂,才能使地圖內容翔實和準確。是啊,從小到大的學習,從小學生到研究生,知識的版圖在不斷擴大;踏出校園,我們的人際處理方式、工作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在工作中逐步繪制形成自己的方式。在你覺得可以稍微松一口氣的時候,卻正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這時你感受不到外界的變化,覺得用已有的地圖就可以幫助自己找到想要的寶藏,卻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唯有“變”是不變的。“我們通過自身與外界的接觸來認識世界,不僅要觀察世界本身,也要對觀察世界的主體,就是我們自身,進行反省”。除了外界的變化,還有我們內心的變化,是麻木了?是妥協了?是進取了?還是被現實打垮了?“反省內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于觀察外在世界的痛苦”。然而,卻不得不反省,如果你不想被現實世界拋棄,不想只做鴕鳥,不想不進則退。在另一本《自控力》的書上,作者給出了一個我覺得非常可行又簡單易行的自省方法,“每天冥想5分鐘”。延生一下,只要每天給自己安靜的5分鐘,只要靜靜坐著,可以只關注呼吸,也可以想想今天發生的事情,只要5分鐘和自己在一起,作為自己的旁觀者,你就會很震驚。推薦給看到這篇讀后感的你。
另一個是關于“保持平衡”。我覺得這個觀點和“中庸”有點類似。作者認為,“保持平衡,意味著確定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因為,“自律,是艱苦而復雜的工作。你需要擁有足夠的勇氣和判斷力,你以追求誠實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實和真相。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為使人生規范、高效、務實,必須學會推遲滿足感,要把眼光放遠,還要盡可能過好眼下的生活,要通過適當的努力,讓人生的快樂多于痛苦”。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希望達到的狀態嗎?這種心智成熟下的微妙平衡,是多少人的追求。作者說,“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你看,多么神奇!為了得到,就必須學會放棄!為了詩和遠方,就要接受眼前的茍且!為了在將來笑,就要學會在當下流淚!為了在人生旅途上的邁進,就要經歷適當的徘徊!就像“生與死,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樣,“要建立新的觀念與理論,舊有的觀念和理論就必須死去”。然而,你以為放棄是容易的事嗎?這里的“容易”不是指放棄這個動作本身的難易,而是說你到底有沒有放棄的資本。“為了放棄,首先必須擁有某種事物。你不可能放棄從來沒有的事物。同樣,首先要確立自我,才能夠放棄自我”。所以你看,如果沒有已經有地圖的舊的自我,怎么才能放棄自我、騰挪空間、接納新的思想和觀念、成為新的自我呢?高中物理老師的一句話,被我記住了20年:“世間萬物,所有的生長過程都是螺旋式地上升”。先有一個自己,然后被放棄,添加上新的想法和觀念后,在放棄的廢墟上長出了新的自己。你是不是,也渴望這樣的重生?那就接受碰到的各種問題吧,在解決的過程中打破自己的壁壘。富蘭克林說,唯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時的痛苦,才能讓我們得到最好的學習。
書中一個作者自身的例子,對我觸動極大。作者年輕時代,作為心理醫生,接待了比其他同僚將近兩倍的病人數。作者一方面沉浸在專業技能迅速提升的喜悅中,一方面又對自己長期拖延下班時間享受不到家庭之樂感到焦慮,從而引發了對比他更早下班的同事的嫉妒和怨恨。當然最終,作者認識到,就因為他們采取了和自己不同的工作方式、就心懷不滿,實在是毫無道理,因為自己也可以像他們那樣安排時間。作者所憎恨的他們的自由自在,其實是憎恨自己的選擇。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何嘗沒有這樣的時刻?一方面選擇了前進,另一方面卻又憎恨前進帶來的放棄享樂;一方面選擇了安逸,另一方面卻又憎恨安逸帶來的不如意。這種失調,歸根到底,是作為成年人,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是沒有找到平衡。我們的一生,充滿了選擇和決定的機會,不能解決問題,就會成為問題。
看到這里,是不是松了一口氣?連心理醫生自己,都說自己有病,何況你我?所以,現在,有藥了,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