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琳·布朗博士,是休斯頓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生院的助理研究教授。
她曾經在ted上講過一個故事,名字叫做:脆弱的力量。這個故事,在TED的瀏覽排行榜上連續三年霸占著前五的位置,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
有人說,這個故事給了他生活的勇氣;有人說,他每個月都會讀2,3遍這個故事,并且每次讀,都能學到新東西;也有人說,這個故事改變了她的生活、愛、 工作還有教育孩子的方式。
這個關于“脆弱”的故事,要從布琳·布朗的博士研究生時光說起。那時候,布琳的博士導師告訴她,社會學,并不能幫助人類解決太多問題,如果說,人們的生活是一團亂麻的話,那我們的工作則是去幫助他們接受,生活就是一團亂麻的事實。
可是作為對社會學充滿夢想的年輕布琳,教授的這番話不僅沒有讓布琳對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妥協。相反,意氣風發的布琳甚至覺得自己悟到了學術的關鍵!
既然生活這團亂麻讓社會研究者難以下手,那么布琳就偏偏要從生活這團亂麻入手,創一番事業,把自己置身于工作的困難中,將生活這團亂麻翻個底朝天,摸透它,解開它,把它整理好, 再歸類放入大腦的便當盒里,然后她再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這個解決亂麻的方法呈獻給每一個人!
那么這團亂麻,布琳要如何去解呢?
從事了10年社會工作,并且院校里面每門成績都拿A的布琳,打算從“關系”這個詞開始研究。從生物神經學上來看,“關系”是生物一種感應的能力。而從社會學上來看,“關系”是人們活著的原因,它賦予了人們生活的意義。有了關系這個命題,那么我們就能對下面這些場景身臨其境了:
1. 在工作的時候,你的上司找你聊天,評估你的工作,她告訴了你37點,你做得相當棒的地方, 并且說你還有一點“成長的空間”?然后你滿腦子都在想著“那一點成長的空間”,而忽視了那37點你做得相當棒的地方。
2. 當你和朋友聊天,談論愛情時,他們會告訴你一件因為愛情而讓他們心碎的事。
3. 當你跟人們談論歸屬感時, 他們會告訴你的是,最讓他們痛心的,被排斥的經歷。
4. 而當你跟人們談論關系時, 他們跟你講的是,他們如何被斷絕關系的故事。
這樣的場景,也在布琳的研究中反復出現。所以布琳一臉輕松的做出了結論:在壓力面前,“脆弱”和“敏感”是恥辱和恐懼的根源,也是我們為自我價值而掙扎的根源,所以想要征服你“一團亂麻”的生活,那就得先征服你的“脆弱”。
不過,這樣的結論并沒有讓布琳滿足,她又粗略地把她采訪過的人分成了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具有自我價值感的人,他們敢于去愛并且擁有強烈的歸屬感,生活并沒有處在“一團亂麻”中;
而另一部分則是:不具有自我價值感的人,他們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足夠好,并為“生活這團亂麻”苦苦掙扎。
那怎么去區分這兩種人呢?
布琳說區分這兩種人的“變量”其實只有一個:他們是否相信自己的價值。沒錯,就是這么簡單,那些敢于去愛,并擁有強烈歸屬感的人,他們美好生活的根源僅僅只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值得享有歸屬感。
注意!現在問題來了:為什么會有人覺得自己不配享有“關系”呢?他們為什么會脆弱?那個阻礙了人與人之間交往關系的到底是什么呢?
所以接下來,布琳找出了所有的采訪記錄 找出那些體現自我價值的,那些持有這種觀念的記錄, 集中研究它們,想要搞清楚這群相信自我價值的人到底有什么共同之處?這個研究,被布琳命名為《全力以赴》,因為她研究的是“一群全力以赴,靠著一種強烈的自我價值感在生活的人們。”
之后,布琳開始用4天的時間 集中分析數據,她從頭找出那些采訪,找出其中的故事和事件。查看這些事情的主題是什么?到底有沒有什么規律? 很快布琳開始發現了這些人的共同之處:
1.
勇敢的面對自己
什么是“勇敢”呢?
“勇敢”一次的英語是從拉丁文cor(意為心),演變過來的。而在這次研究中,“勇敢”的定義則是:能夠真心地敘述一個故事,告訴大家你是誰。 也就是說,這群人具有能夠在他人面前去承認自己的不完美的“勇氣”。他們都能夠用一個坦誠的自己來和他人建立關系,并享受在這段關系之中。他們具有同情心,首先是對自己的同情心,然后才是對他人的同情心。因為,如果我們不能善待自己,那么我們也無法善待他人。
“這是很難做到的,”布琳說,“他們必須坦誠,愿意放開自己設定得那個理想的自我,以換取真正的自我。”
2.
全然接受自己是軟弱的
他們還有另外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全然接受軟弱。他們相信讓他們變得柔軟的東西也讓他們變得美麗。他們不認為軟弱是尋求舒適,也不認為軟弱是鉆心的疼痛。他們只是簡單地認為“人確實是軟弱的"。他們愿意第一個說出"我愛你",愿意做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愿意為情感投資, 無論有沒有結果。他們覺得這些都是最根本應該去做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去計較結果。
這個結果讓布琳“驚喜”。因為,布琳知道“軟弱”是讓被生活亂麻困擾的人的恐懼根源,所以對于一個想要解決“生活亂麻”的研究者來說,她應該先找到一個控制“軟弱”,甚至規避“軟弱”的方法,然后對不同變量的試驗結果進行預測,最后當預測開始接近試驗真實的結果,變得靠譜時,她也就得出解決生活亂麻的方法了。可這次調研的結果,卻告訴布琳:想要成為不被生活困擾的人,首先就得坦然接受這個“生活亂麻”這個事情是沒有變量可以去控制的,然后停止去控制或者拒絕自己的“軟弱”,停止去恐懼“生活亂麻”。
所以,布琳停了下來,她開始對那些有精神方面困擾的人群說:“脆弱和柔軟”,是對生活很重要的事情,并且把自己的實驗結果分享給她們。讓布琳沒有想到的是,很多人本來為生活所困的人,欣然接受了這個觀點,并從此放下了所有的戒備去更好的生活。這個結果給了布琳很大的信心,所以一年之后,布琳又重新開始了這個研究。
她花了幾年時間,真正試圖去理解那些全身心投入生活的人,他們做了怎樣的決定,他們是如何應對“軟弱”的?為什么我們要為“脆弱”痛苦掙扎?
她在Twitter微博和Facebook上發布了一條信息, “你怎樣定義軟弱? 什么會讓你感到軟弱?”在1個半小時內,她收到了150條回復。 回復中有:
當我病了,不得不向剛結婚的丈夫請求幫忙的時候;
當我跟丈夫提出要XOXO,被拒絕的時候;
當我跟妻子提出要XOXO,被拒絕的時候;
當我約某人出來,被拒絕的時候;
當我生了大病,心情起伏的等待醫生回復的時候;
當我被裁員的時候;
當我不得不去裁掉我的員工的時候;
從這些回復我們看出,這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活在一個敏感而又脆弱的世界里,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充斥著拒絕和恐懼。然而,通過這些案例的匯總和分析,布琳發現“生活亂麻”的根源并不是軟弱,而是我們想要“逃避軟弱”的方法:
1.
麻痹脆弱
布琳認為我們當代問題的一大部分都可以歸咎于我們想要通過麻痹軟弱,來逃避現實。因為當人們認為軟弱是悲哀,是恥辱,是恐懼,是失望,是我們不想要的情感時,我們往往會選擇麻痹自己。所以,當這些我們不想要的情感出現時,我們總是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這件事情真讓我為難,我要去喝幾杯啤酒舒緩下心情。”
“噢,我不要再為他去難過了,我要去吃幾個香蕉堅果松餅,讓心情甜蜜起來。”
“抽完這根煙,我就要把他忘記。”
“我吸毒,是因為現實太苦逼了。”
可是,人們沒有辦法只麻痹那些痛苦的情感,麻痹只能去關閉我們所有的感官,而所有感官的麻痹都被麻痹時,我們也麻痹了我們所有的情感。??
所以,當我們去麻痹那些消極的情感時,我們也麻痹了歡樂,麻痹了感恩,麻痹了幸福。然后我們會變得痛不欲生,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再然后我們感到脆弱,再再然后我們又喝了幾瓶啤酒,又吃了幾個香蕉堅果松餅,有抽了幾根煙,又吸了點毒。危險的循環就這樣這形成了。
(美國人)布琳認為美國當代問題的一大部分都可以歸咎于它。認為這就是為什么在美國歷史上,這一代的年輕人是欠債最多,肥胖,毒癮,用藥最為嚴重的一代。
2.
逃避不確定性
如果我們繼續思考“我們是怎么樣麻痹自己的?”。我們會發現麻痹自己的另一個方式是“把不確定的事變得確定”。當我們篤定事情的結果,只能按我們確定的結果去發展,深信只要是確定的就是好的。這樣的我們,對待未知就會變得更害怕,因為這害怕而變得軟弱,因為軟弱而變得更加害怕。
這種恐懼深深的影響了: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國家與國家的“關系”。因為我們指望把不確定的事情變得確定,所以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對不確定的探討已經不復存在,平等坦誠的對話已經蕩然無存,有的僅僅只是對結果很不滿的指責。而這“指責”其實是一種發泄痛苦與不快的方式。
3.
追求完美
然而,我們指望逃脫“脆弱”的最壞結果則是讓我們的孩子來為我們的恐懼買單。
因為家長們往往會為了讓孩子遠離脆弱和恐懼,而指望將孩子變得完美。當我們將這些完美的寶寶抱在懷里的時候,我們絕對不是說,“看看這寶貝,她完美的無可挑剔!”我們會心想著說,“嗯,我要確保我的寶貝一直保持完美,保證她以后會至少一門外語,可以在五年級的時候學會鋼琴或者畫畫,七年級的時候穩進重點中學,18年后,絕對能考上好學。”這個念頭,使得我們的孩子,從他們出生的那刻起,就注定要掙扎。
其實這些所謂的“安排”和“培養”并不是我們的任務。我們的任務是注視著她,對她說,“你知道嗎?你并不完美,你注定要奮斗,但你值得被愛,值得享有歸屬感,不完美并不是啥大不了的事。”這才是我們的職責。
幸運的是,在這次研究結束之后,布琳找到了辦法去面對“生活這一團亂麻”。她的心得就是:
卸下面具,讓我們被看見,深入地被看見, 即便是脆弱的一面;在一段關系中,全心全意地去愛,盡管沒有任何擔保,依舊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保持快樂。在消極的時候,不是一味地幻想事情會如何變得更糟,而是對自己說:“我已經很感恩了,因為能感受到這種脆弱,這意味著我還活著。”最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當我們盡力時,相信我們已經Good enough。因為當我們在一個,讓人覺得“我已經Good enough了”的環境中打拼的時候,我們會停止抱怨,開始傾聽,我們會對周圍的人會更友善,更溫和,對自己也會更友善,更溫和。
所以,去愛吧,像不曾受過一次傷一樣
跳舞吧,像沒有人欣賞一樣
唱歌吧,像沒有任何人聆聽一樣
干活吧,像不需要錢一樣
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