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問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蒙臺梭利是這樣給我們解釋的。
好像一個人獨立在森林中漫步,寧靜、愉快、沉思,任憑自己的內心世界自由地徐徐展開。這時,遠處傳來了悠揚和諧的鐘聲,這鐘聲把他喚醒,使他比以前更加強烈地感受到這里的平靜和美麗。
這種感覺愈加深刻、綿長,就像一首美妙的詩久久縈繞在耳邊。
以前不太理解這段話的奧義,但接觸了《愛和自由》這本書之后,才慢慢解開我心中的困惑,它就像一盞明燈,幫助我照亮孩子,也找回自己。
《愛和自由》認為兒童的成長不是教育和灌輸的過程,而是兒童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地創造自我,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而成人需要提供的,是成長的土壤,即愛和自由。
作者孫瑞雪作為一名兒童教育專家,從事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二十余年,深諳蒙氏教育之精髓,可以說是蒙氏教育在中國最好的發揚者,她提倡“愛與自由”“平等與規則”的教育精神,指引無數家庭重新發現生命成長的真善美。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內心力量的源泉
有的人自己還沒長大,卻成了別人父母。在孩子面前濫用權威、缺乏耐心、粗暴無禮,在孩子這一展白卷上涂下一道道消沉、萎靡甚至厭世的灰暗底色。
可憐的孩子這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作斗爭,不斷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
正應驗了那一句“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療愈童年”。
不懂得愛,有條件的愛,過分溺愛,這些都偏離了愛的航道,不是真愛。
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我愛你不是因為你聽話懂事,不是因為你足夠優秀,而是愛你本身,盡管你動作笨拙,盡管你不那么乖巧伶俐,我都一樣深愛著你。
愛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土壤,無條件的愛能源源不斷地給孩子輸入能量,讓他的內心充滿安全感。
一個很典型的案例。缺乏愛的孩子,一旦父母離開,他就拼命哭,害怕父母拋棄他,特別是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他無助、惶恐,太多不確定因素,感覺危機四伏,不愿接觸他人,于是對家人加倍的依賴,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而得到的愛越充分的孩子,獨立性越強,對父母的依戀程度越小,過往經驗告訴他,不管父母去到哪里,愛是穩定不變的,相信父母只是暫時的離開,不會將他置于危險的境地,而他可以安心地去玩,輕松地適應環境。獨立是孩子被愛的結果。
自由有邊界,它不是放縱
有了自由,孩子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了興趣,他就會反復做,因此變得專注有序,在長久的專注過程中,他逐漸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規律并愿意去順應這種規律,順應的過程便產生了自我控制能力,這便是由自由演化為內心秩序的底層邏輯。
為什么說“熊孩子”大部分都是被過分管制的孩子?
當孩子處在口欲期時,喜歡嘗嘗小手咬咬毛巾,借以完成對外部事物的探索和認知,大人一看便著急了“不行,有細菌!”
孩子的口欲未得到充分的滿足,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習慣性咬人、口頭攻擊甚至習慣性穢語等。
新買了一輛遙控車,孩子對車轱轆特別感興趣,于是準備把輪子拆下來好好研究,結果被大人一番呵斥,干脆將它束之高閣,等過多幾年再把它拿下來,孩子早已經對遙控車失去了興趣,這個玩具已沒有任何意義。
這也是限制孩子自由的表現,白白浪費了孩子探索、發展自我的機會。
但自由并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孩子們有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準則。比如你得做到不打擾他人、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環境等,能夠生活在不超越底線的自由狀態中,也正是這些規則給每個個體的自由提供了保障。沒有邊界的不叫自由,是放縱。
家長不是孩子的造物主
成人總喜歡利用自己的權威去管制孩子,并希望孩子能成為他們期盼的樣子。
或者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把自己的成長經驗強加給孩子,成為孩子精神上的主人,讓孩子因失去自我而感到痛苦。
哈佛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在他兒子出生后做了一系列完美規劃,將兒子培養成天才,在兒子三四歲時,就已經掌握幾國的語言,10歲上哈佛,16歲攻讀博士學位,可18歲時孩子卻選擇成為一名普通的超市售貨員。
當然工作不分貴賤,這里只討論他的感受。這個孩子在成為售貨員后他才感覺到快樂,他拒絕參加一切“知識性活動”,只因在他成長過程中父親不斷地施加于他“吸收知識”的經歷讓他感到痛苦。
兒童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幫助,但不意味著兒童需要等待父母的塑造與指令,父母只要提供愛和自由的土壤,孩子自然會得到滋養,成長過程中與環境建立和諧的關系,吸收并內化自己所需的東西。
如一昧強加于孩子,違反生長規律,他的發展就可能進入誤區,無法成長為一個健全獨立的個體。
《愛和自由》教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定位自身的角色,給孩子提供一個富有人性而有邊界的自由生長環境。與其說父母是喚醒孩子的那一聲鐘鳴,不如說孩子才是審視父母的一面鏡子,用他純凈的目光,把一切照的清清楚楚。育兒即育己,跟隨孩子再成長一次,順從自己的內心篤定前行。
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