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趙學林老師這段話就想分享出來,大家一起閱讀看,就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家庭這個環境很重要!
再分享我之前匯總趙老師的一些話,有用的大家多分享吧!
今天我們這些活著的人都有兩個共同的歷史印記:一個是,我們所有人的祖先都沒有窮過十代以上,否則就沒有我們了。理由很簡單,當一個家庭連續窮上十代,就沒有哪個女人會嫁給這樣一個窮男人了,這個窮家庭的基因就斷掉了,可見人類如同宇宙一樣是一個循環過程:人窮與富、在顯貴與平民之間循環往復。另一個是,我們所有人都是祖先分工的形象,即分工導致的不同家庭文化氛圍造就了我們“這一個”的審美氣質: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你就有什么樣的家庭氛圍,你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自然就繼承了父母因職業和視野導致的“那一種”思維方式。比如你出生在一個喜歡國學的家庭里,你從小就受到國學的影響,從而認同中國文化和中國現行制度;你出生在一個喜歡西方文化的家庭里,你就有了批判意識和世界公民的文化視野。每個孩子因為繼承的文化觀念不同而最終成為這種觀念的繼承者和經濟排序者。我們夸大了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后天影響力,其實,一個人成為什么,最關鍵的因素來自家庭影響力,而家庭影響力取決于父母的職業立場。一個人商人在家里習慣于談商論錢;一個官員習慣于談論官場故事,一個勞動人民把嗜好煙酒和在飯桌上聊低俗段子的習慣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孩子,一個農民家庭的孩子從小因為視野封閉而有一副孤陋寡聞的審美形象……
附加趙老師個人的觀點:如果你的父母是經商者或從政者,他們因為要適應不斷變化的職場環境而有機會迫使自己去“思想”,這樣他們就擁有更多的智慧,從而把這種較高的智力通過遺傳和家庭氛圍傳給后代;如果你的父母一生從事簡單的勞動,比如在流水線上從事重復的體力勞動,或靠一門手藝如攤煎餅生存,那么他們就把一種簡單的智力基因傳給后。前者的子女因為智力和視野的雙重優勢而更有機會進入一流大學并從事高端職業,后者的子女更容易被檔在一流大學和高端職業的門外,形成鐵匠的兒子是鐵匠,鞋匠的兒子是鞋匠——職業世襲也許并非是刻意的,但每種職業所營造的家庭氛圍卻在無意識中培養了自己的接班人,這也是威廉斯在〈學做工——工人子弟為何子承父業〉中提出的問題:一對賣菜的夫妻決心不讓兒子繼續賣菜,傾其所有送兒子去了最好的小學,但由于夫妻倆每天晚上在飯桌上談論的都是菜價問題,兒子長大后最終還是成為下一代賣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