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市革命烈士陵園里,進入大門的正中間,豎立著一尊身穿長袍、手拿書本、雙目炯炯有神仰視前方的漢白玉雕像。他就是和王震一同創建雁北地區抗日根據地、并擔任雁北地區第一任地委書記、我縣南張鄉南張村革命烈士李光漢同志。
李光漢,原名俊明,字亮臣,化名黎廣漢,1907年生,早年喪父。家有寡母和弟妹等,僅賴 18畝薄田維生。1925年,考入太原官費學校讀書,由于家庭貧困,他一面讀書,一面當差,生活十分艱苦。1926年他參加了反對閻錫山勒索人民的房屋補契稅等學生運動。1929年,因帶頭反對學校迫害學生而被開除。隨后,到河北省偽農礦廳擔任助理員。后因衣食所迫又干了一個時期圖書館的小編輯,1933年考入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他的求學和生活道路,更是曲折艱苦,但他始終保持了堅毅頑強的精神。1935年12月9日,他參加了北平愛國學生舉行的抗日救國示威大游行。游行中他勇敢地站在斗爭最前列,與大刀、水龍、竹棍相搏斗,雖然負傷被捕,但仍然堅持與反動派斗爭。出獄后,他在懸掛著的血衣下拍照留念,記下了這本血債。就在這個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找到了自已的歸宿。
入黨后,他更是以一個職業革命家的身份為黨的事業奮斗,積極自覺地為黨工作。歷任北大黨支部書記、北平東區區委書記等職。
1937年北平失守后,斗爭環境更加惡化,他擔任北平民先隊隊長兼黨團書記,仍留在北平,想盡一切辦法,將好多失掉關系的隊員組織起來,領導他們堅持斗爭,支援抗戰。同年11月,受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派遣,他和一批中共黨員離開北平,到宛平一帶開展抗日工作。宛平游擊大隊成立時,他被任命為游擊大隊宣傳科科長,在宛平一帶開展山地游擊戰,打擊日本侵略者。
1938年春,黨組織把他派往山西先后任晉東北特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晉察冀二分區特委書記等職,1939年1月任晉察冀五地委書記。在他任五地委書記之時,雁北處于抗日戰爭的戰略重要地位。當時國民黨閻錫山頑固派公開投降反共,準備向大同地區各抗日根據地發起猖狂進攻,敵我斗爭異常殘酷。面對嚴峻的抗日形勢和殘酷的斗爭環境,他以高度的革命精神,與五地委其他領導一起,不畏艱險,英勇戰斗,轉戰于大同東部廣大地區,領導地方黨政軍民,運用游擊戰的戰略戰術,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一次次地粉碎了日軍對大同東部地區抗日根據地、特別是對地委駐地靈丘縣的瘋狂“掃蕩”。與此同時,他堅決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鞏固和團結敵后抗日力量,一舉消滅了與人民為敵的頑固軍白志沂部的破壞活動,團結了各方抗日人士使雁北東的統戰工作獲得了全新進展。
1939年秋,劉素善(原內蒙古自治區電業管理局局長)從靈丘縣公安局調至地委當警衛員。一天,他和李光漢書記去渾源縣檢查工作。當時渾源是半游擊區,縣委機關在蔡溝附近的幾個村莊流動。劉素善認為地委書記到這樣的地區檢查工作,至少也得帶個警衛班,可在出發時卻只帶他一人。途中,在靈丘的蔡家峪附近,忽遇日偽軍,他巧妙隱蔽,雖距敵咫尺,卻未被發現。通過王莊封鎖線時,劉素善認為一定在夜晚,但出乎他的意料,李光漢同志卻選擇了白天群眾正在趕集的時候,他身穿大衣,懷揣手槍,昂首挺胸地通過了王莊堡大街。
他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已。當時他有兩支手槍,一支他自己帶著,另一支由劉素善帶著。不管走到什么地方,他身邊只有這兩支槍擔任保衛工作。一天,他們兩人又到渾源檢查工作,渾源縣委一位同志對他說:渾源環境艱苦,經常深入敵區赤手空拳,危險性很大,希望能給他一支手槍。他竟不顧個人安危毫不猶豫,毅然掏出自已的手槍,滿足了這位干部的要求。當警衛員阻擋時,他卻耐心地說道:按道理我們確實需要槍,但從工作出發,他們比我們更需要。
1939年秋季和 1940年春,雁北東發生了水災和旱災,再加上敵人的嚴密封鎖,給雁北地區,特別是靈丘縣南部山區的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老百姓吃糠咽菜,樹皮都被剝光了。為解救百姓的疾苦,他日夜操勞,千方百計沖破敵人的封鎖為災區調集糧食,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而自己卻常常餓著肚子堅持工作。
在1941年 9、10月秋季反"掃蕩"的艱苦斗爭中,他率地委機關與敵周旋,晝夜跋山涉水在朔風凜冽、寒氣刺骨的塞上山區農村。10月初,擔任晉察冀邊區書記的彭真同志,調他到邊區任宣傳部長的調令已經下達,在等待新人上任進行交接時,遇到日寇合擊黃崖。他和同志們轉移到一個山溝小村,由于人多房少他夜宿在露天之下,初時感冒,后轉為傷寒臥床不起。由于戰斗環境惡劣,缺醫少藥,雖轉移到分區醫療,但終因病情加重,10月20 日在阜平縣大道溝病逝,時年34歲。10月22日,在阜平縣古道村,雁北黨政軍民給李光漢同志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靈丘縣、區、鄉部分干部和民兵及部分駐軍,共400多人參加了會議。1942年初,《晉察冀日報》刊登了《雁北百萬人民同聲哀悼》和劉瀾濤同志寫的《悼我們的戰友--李光漢同志》等文章,紀念這位為開辟晉察冀根據地獻出生命的優秀共產黨員。
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名列在人民出版社的《革命英烈譜》上,家人因此而尋到失蹤多年的他。隨后在太原烈士陵園將其尸骨搬回,建立紀念碑,召開追悼會,使其魂歸故里了卻了母親思兒念兒的一片苦心。
1987年萬榮縣委、縣政府在南張村以北給李光漢同志重建了一座紀念碑,黨和國家領導人彭真、王震、劉瀾濤等,分別給紀念碑提了詞:李光漢同志是參加一二九運動領導,同王震同志一起創建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模范共產主義者。深切懷念共產主義的忠誠戰士、雁北抗日根據地的堅強領導者李光漢同志。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李光漢的革命精神與日月共存!這座陵園成為了萬榮縣的一處紅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和烈士紀念日,南張鄉和村的部分學校,都來此掃墓。緬懷烈士的英雄事跡,學習烈士為共產主義奮斗的革命精神。
2012年,其家人重新對紀念碑和墓地進行了維修,貼上了黑色瓷磚使其更加莊嚴肅穆。
2019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申報,李光漢同志入選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在北京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名單中,他和李大釗、鄧中夏、高君宇、張太雷 等烈士齊名在冊。
為紀念這位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傳承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跡,2017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在市烈士陵園為他塑了一尊雕像。并拍攝了《追尋先烈足跡--革命英烈李光漢》電視片,參加全國大賽。他曾工作戰斗過的地方,中共晉察冀五地委駐地舊址,被靈丘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為紀念戰斗在雁北地區的革命英烈,大同市拍攝了四十集電視連續劇《烈火鳳凰》,其中的地委書記李漢,就是以他原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