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老還童(發(fā)表慶云文藝)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窗外的寒風呼呼地嘯喊著,把窗戶吹得夸夸做響,好像誰在用手使勁搖晃欄桿。我一個人住在這陰森森的二樓,四面敞風的小院投下來樹影,總是不懷好意直愣愣地盯著我。

翻來覆去,好不容易才迷迷糊糊快要入睡。誰知剛睡著就聽見悉悉索索的聲音。我猛地打開燈,在客廳察看一番,聲音又消失了。等了許久沒有聲音,復去躺下。誰知不一會又絮絮索索響起。這該死的老鼠!也太不把我當人看了!我悄悄摸到一本書,悄無聲息地摸到開關,猛然打開,可是聲音又消失了。

難道是小偷?我的心開始不聽使喚,狂跳起來!咚咚咚!!!怎么辦?該死的男人又不在家,把我一個人丟在這荒郊野外的郊區(qū),這么大的小院,我要不要喊人?也不知道有沒有人能聽見?

我鼓起勇氣,拿起一本厚厚書,摸索著又走出來四處張望。什么也沒有,正打算回房,眼角余光在右邊的斗室順便看了一眼。啊啊啊!!!天啦,墻上貼著一個半人型的陰暗黑影!我差點尖叫出聲!我“刷”地一下打開大燈,才發(fā)現一個干癟的老太太不聲不響地坐在床上,滿頭白發(fā),黧黑的兩頰和眼睛深陷下去,直愣愣的瞪著你,嘴里的牙齒全落光了,滿臉深深的皺紋和衣服皺褶連成一片。一雙粗糙的手爬滿了一條條紫色蚯蚓似的血管,那飽經風霜的臉上刻滿了皺紋,像是記載著她百年來的千辛萬苦。

我的媽呀,人嚇人,嚇死人!嚇死我了!這誰啊!怎么我嫁過來沒人說啊?

我壯起膽子,問這老太太,老太太倒是有問必答,但是我是一句也沒聽清楚,這嘟嘟囔囔的地方話我是真心聽不懂啊啊啊!

懷著鬧心的疑問,我又翻來覆去一百回,足足排了一千只羊,終于迷迷糊糊的昏睡過去。第二天,天不亮,我就起床,連滾帶爬的奔到新婆婆的房間,問問這可怕的老太太來歷。

婆婆聽我咕咕呱呱的述完,笑了:“你剛嫁過來,我還沒有來得及和你說,這是我91歲的老親媽,她現在年紀大了,老糊涂了,你不用管她。”

我一頭冷汗淩淩而下,心中不禁暗自嘀咕:“拔根燈籠草,說得倒輕巧,感情不是你和她住一個屋啊?”這天天三更半夜的又拉抽屜又疊被子,還反反復復打包行李,擱誰睡得安穩(wěn)啊?

等到老公幾天后下班回家,我迫不及待沖上前,訴起苦來:“我說小黑啊,你家老外婆到底為啥?天天半夜打包行李,拉抽屜,你一去她就像剪影一樣貼墻上一動不動!她一口鄉(xiāng)音我又聽不懂,搞死人啊!”

老公像摸小貓一樣摸摸我的頭發(fā),笑瞇瞇的說:“沒事,老外婆老人癡呆了是這樣,她是惦記著回家呢!就是偶爾清醒,她覺得連累了我們,也還是鬧著要回娘家,你安慰她幾句就好了!”即使住在自家親女的屋里,老外婆九十多歲的高齡,只要清醒,也不愿給子女增加一點麻煩,心心念念著回到老家。可是時事變換,百年前貧墉的土地早就舊貌換了新顏,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那里再能找她舊時的記憶?

說起來老外婆的命真是可憐,作為一個標準貧苦農民的后代,1917年6月21日她在南郊區(qū)和平鄉(xiāng)呱呱落地,才1歲她的媽媽就忽得疾病撒手而去,由七八十歲的老奶奶拉扯著,也算過了順遂的幾年。可是好日子沒有過多久,三歲時父親又結婚了,來了后媽。后媽脾氣暴躁,總是不給飯食,非打即罵,老外婆就像黃土地的小白菜,淚水泡在黃連里,啃啃巴巴的好不容易長大成人。

十五歲那年,又被父母包辦婚姻,嫁給了一戶大全英十幾歲的農戶,從此開始了艱苦困難的一生。

在萬惡的舊社會,小小童養(yǎng)媳是不當做人來看的,婆家也是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十幾歲的全英就起早貪黑,受盡剝削壓迫。老外婆白天下地種田鋤草,晚上織布紡線,洗衣做飯,吃著小碗的飯干著牛一樣的活,仍然饑寒交迫。可是樂觀的全英老太太仍然相信,生活總有一天會好起來。

可是蒼天卻給了她一次次考驗,磨練著這個女人的意志。1937年爆發(fā)了抗日戰(zhàn)爭,日本鬼子占領了老外婆的家鄉(xiāng),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動蕩的社會,每天飽受戰(zhàn)爭炮火之苦,更有貧困饑餓的煎熬,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種,在提心吊膽中東奔西逃老外婆沒過一天的好日子。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又開始飽受國民黨內戰(zhàn)的苦難,好不容易迎來了1949年的解放戰(zhàn)爭,老外婆終于見到了光明,和天下受苦的人一樣,“翻身農奴把歌唱”分了土地,但那個把她當牛當馬半輩子的丈夫卻又病死,留下一對女兒和一貧如洗的破屋。

或許,蒼天都覺得對一個善良的女子太殘忍,32歲那年全英老太太迎來了她的第一個春天,一個勤勞善良的陜西漢子闖到這古老的城市,作為散落的國民黨軍人不想離開自己的祖國,逃到隨縣扎下了根。全英的忠厚老實,勤扒苦做,介紹人誠懇的一段介紹,讓他深深憐惜這個苦難的女人,居然豪不嫌棄地結為連理。

他們共同努力,讓一家人的生活逐步開始改善,老外婆第一次過上了安穩(wěn)的生活。

誰知好日子沒有幾年,又遇到了1954年的洪水爆發(fā),房屋倒塌,莊稼都被沖走,生活再次沒有著落。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縣政府送來了12塊錢,150斤糧票,老外婆安心扎下根基,他們度過了這艱難的歲月。

就這樣,生于1917老外婆見證了百年歷史變遷,含辛茹苦養(yǎng)大了四個孩子,三個姐妹從小受到母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一個個吃苦耐勞,尊老愛幼,友愛鄉(xiāng)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贊。

八十多歲的時候,老外婆痛失老伴,從此她總是默默的坐在角落里,不言不語,木訥寡言,就像一道暗影投射在地上。沒多久她就得了老人癡呆,我們總以為這是個無知無覺的毛病。但是仔細想想,100歲的老外婆只是返老還童罷了。其實在她的記憶里只有兒時的記憶。

大家都知道老外婆已經沒有記性,偶爾也去逗著她玩,“媽耶媽耶,您老還蠻年輕啊,今年年紀不小了啊?有快四五十歲哦?”老外婆掰著手指很得意的看著老姨爹,“你個糊涂東西,一個歲數都算不到,那只有那點年紀,我都快百把歲了喲!”

再或有客人來,也愛逗弄老外婆,“老家家,你的姑娘沒給你好吃的啊?怎么餓得這么瘦?”老外婆黑黝黝的眼睛看著,左手拿著蛋糕,右手端起牛奶,順手就往衣襟里一塞,垂下眼睛,羞澀地用沒有牙的癟嘴一笑,“吃過了,吃了好幾餐,不曉得有沒有木事好吃的藏起來沒給我不,我留點給我家華華吃。”有時候或者說“外孫媳婦來了呀,我認得你,你不要走,多陪我說說話,我叫我媽在屋里給你弄好吃的。”逗的大家一樂。

幾歲小小重外孫也常常愛找老外婆,“老家家,下樓來,陪我一起玩積木!”97歲的老家家顫顫巍巍地慢慢摸下床,她個兒不高,彎著駝背,只有3寸長小腳慢騰騰的走下樓來。搬起小凳,笑瞇瞇的嘮叨著家常,骨瘦如柴雞爪般的手卻不停翻弄著積木,一大一小蹲在地上,投下了兩個長長的認真投影。

每次春夏老家人割麥子時候,勤勞的老外婆就抓住婆婆不放,說“你把我送回去,我要回去割麥子,把被子洗一下,棉花又要薅草。”六十多的婆婆安慰她,“現在那有麥子收?你老了,要好好休息。”可是老外婆心心念念地惦記著她的一畝三分地,在屋子里不安地不停走來走去,一會趁不注意,就跑到外面去,讓人著急。

即使過了將近百年,什么都不記得的她,還是把勤勞刻在骨子里,什么都已忘記,卻不可以忘記勤力勞動和看護孩子。

但家里人感到很苦惱,只要不注意,老外婆就愛往外跑,跑出去,十里八鄉(xiāng)的,怎么好找?

每每總是這時候善良的老外婆一揚頭,“哎呀,我屋里房子好的很,又大又寬,你叫我總住這不行啊,我要回自己屋去,我屋前還養(yǎng)了八只雞,不曉得被人家捉走了沒有?叫我家姑娘去捉回來給你們吃。”

從饑餓的死亡線上幾度掙扎回來的人,饑餓,成為了她生命中刻骨銘心的記憶,但不論怎樣的時候作為母親她都無法忘記她的孩子,哪怕她什么都不記得。看看老外婆不足三尺的身軀下,至今還裹著三寸的金蓮。一雙美輪美奐的三寸繡鞋里,你們可見過包裹的三角形骨頭?老外婆的腳已經完全看不見五指,只有隱約的二指可見,干枯薄薄的皮膚裹著青筋暴起的脈絡撐起了三角形的腳骨,彎下來緊貼著腳掌的腳趾頭,像一個面目猙獰的怪物,露出來讓人一看不寒而栗!

這萬惡的舊社會,對舊時的婦女,是何等摧殘!看看我們,柔軟的皮革做成的各種精美皮鞋下,白嫩潤滑的小腳上綴著一只只粉紅小貝殼似的小腳趾,就可以感受到現時的幸福。

不知怎么心里想想頓時覺得咯得慌,就像一塊玻璃插在柔軟的心臟,不明白這苦痛究竟是誰的錯。

慢慢地,老外婆生活開始不能自理,子女們合力把她送到了養(yǎng)老院,單間,空調,專人做飯,一輩子沒有過的好日子似乎來臨了。老外婆卻絲毫不在意,總是鬧著要回家。每每大家去探望,護士就會向家人痛訴,老人家雖說年齡大了,但是力氣也不小,每次服務員幫老人家洗漱,老外婆就會使勁又掐又咬,護理人員很是無奈,每每總是投訴。六七十歲的二姨媽牽著老外婆的手講理,“媽,你看人家給你洗得多不容易,弄的干干凈凈多好啊,你干嘛掐人家咬人家啊?你這是沒牙,要是有牙人家還不咬垮皮啊?”

99歲的老外婆羞澀地捏捏衣角,連連搖手:“我掐著玩的,我又沒使勁,我有姑娘,我不要住這。你們什么時候來接我,我要跟你們一起回家,回家好。”

我們只要去探望,常常拉著婆婆鬧著,“我腦袋疼,我要回自己屋去,你們讓我回去,我要去找我奶奶幫我治。”讓大家頭疼不已,無可奈何。

現在隨著一個接一個親人匆匆離開,101歲的老外婆終于脫離了她的苦難,可以真的和家人團聚了。這次,老外婆真的走了,不再是短剎的離別,這一走,即將永別。

平時忙碌的四個子女們和親戚子女都從四面八方急急趕來,開始了講究的喪儀。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以“古、奇、美、新”而著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殯葬習俗文化源遠流長,數萬年前就有了一定的喪葬形式。由于人們對圖騰的崇拜,對魂靈的崇拜,沿著這條線發(fā)展到“厚葬薄養(yǎng)”的傳統(tǒng)習俗。據史籍記載和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誕生在隨州烈山(厲山鎮(zhèn)),隨州烈山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圣地。

平常贍養(yǎng)時推三阻四的其它幾個子女現在就只能眼巴巴守在老人身邊,再不敢說太忙推脫不來。在隨州傳統(tǒng)習俗里,你可以不養(yǎng),卻不可以不送終,否則這大不孝傳出所有人都會指著你的脊梁骨痛罵,讓你一輩子抬不起頭來。

老外婆已經幾天沒能進食了,渾濁的眼睛艱難地轉來轉去,依依不舍的看著每一個孩子。瘦骨嶙峋的手直直伸向一個未知的方向,是那么用力那么無力,我悄悄地抬起頭來,看著她凹陷的嘴唇,老外婆的臉更慘淡更白了。

不知道她是想家,還是想摸摸她一生為之付出了幾代的孩子們。終于,在親屬們的守護下老外婆度過生命中最后的時刻。一直低低綴泣,低氣壓許久的親朋好友和在場子女一見老外婆斷氣,趕緊燒落氣紙,一個個放聲大哭,好像真的很傷心......

老外婆的女兒們哭,兒媳婦哭,如亡者是男性,還有其妻哭,這種哭叫“哭喪”。

隨州哭喪有三種,一是在老外婆剛剛斷氣時的哭,二是在老外婆入殮時的哭,三是在親朋好友來吊唁時的哭。

還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哀悼和悲痛;二是以哭聲驚動左鄰右舍,表示其家死了人,人家就會聞聲而至,表示對老外婆的哀悼和對生者的安慰,也叫為老人送終。

我們本地如果有喪事,過世后的人會直接送到殯儀館,舉行追悼會,然后將骨灰?guī)Щ丶一蚰沟毓┢饋恚疃嘁宦窡釤狒[鬧放個鞭炮,請個樂隊在去火葬場的路上吹奏。

但隨州幾天傳統(tǒng)葬禮下來,折騰得我是累死累活,兩只黑色熊貓大眼圈,眼皮得用牙簽撐!我都不敢偷懶啊,不過這喪儀也讓我嘆為觀止,不得不記錄一下這場奇異的經歷。

老外婆和我們永遠隔絕了,終于被一紙冰棺悠悠送回了生她養(yǎng)她,一生念念不忘的土地。她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置于床板或草鋪上,頭向下方,臉蓋黃裱紙。這停尸儀式叫做"挺喪"。

我悄悄看著老外婆沒有靈魂地躺在那里。板下點長明燈,設牢盆(即泥糊盆),燒紙及紙人,又扎紙臺插于門外樹上。

靈堂莊嚴肅穆。幾個男性親戚首先是將棺材放在靈堂正中偏右,婆婆在棺材前設了靈臺,靈臺上放著老外婆的遺像,靈臺與孝堂之間用白布帳曼隔開,帳曼上有親屬送的挽聯,兩邊擺滿花圈。

入殮時,所有家屬和親朋好友都拿著三支清香,上香后磕頭燒紙,表示為死者上路送行。靈堂里準備了一個竹篩子放在死者前方的靈臺上,上面放著秤和衣服。為老外婆穿衣的人從篩子中取出秤,再把衣服用白布帶系好。接下來五爹為老外婆穿衣。但因老外婆身體已經僵硬,如一件一件地為老外婆穿那是十分費事的。死者的壽衣一般由長子穿,老外婆沒有親兒子,只有一個親戚家養(yǎng)不活的兒子,送她做了干兒子。最后由干兒子把它一件一件地套起來,然后由公公抱頭抱腳,并喊一聲“起”,趁尸體稍微抬起時,由三媽把衣服塞到老外婆的身底下,然后把老外婆的手放進衣袖管,衣服向上提到位。上衣穿好,褲子從下往上地套上去就行。

為老外婆穿的衣服一定要逢單數,如五件、七件或九件。再就是不能有紐扣,迷信說法有了紐扣就表示在世時與人結下的仇恨到來世也不能化解掉,因此老外婆衣服的所有紐扣在穿衣服時都要剪掉,即使貼身衣服的紐扣也要剪掉,我們的衣服也都剪掉一個邊角。老外婆所穿的衣服都沒有紐扣,上衣貼身也是靠一根用七根藍線擰成一股系在老外婆身上,這股藍線系在老外婆身上也不能打結的。

接著為老外婆沐浴,由干兒子為老外婆買水,他帶了重孝到河邊或者門口池塘去向所謂的河神買水,買水時要向河神祈禱,并還要付錢,舊時付錢都是向河里擲幾枚銅板,現在買水就是向河里擲幾個硬幣,或者點三根香后燒三扎草紙。回來后先為老外婆洗臉,洗臉時講究按順時針方向擦三轉,前后各擦3次。然后梳頭由媳婦拿一只木梳,跪在老外婆的頭邊,往后梳三下,梳完用力把木梳在棺材蓋上敲斷后扔掉,表示子孫后代發(fā)財。

入殮:老外婆冰棺外套了一個實木棺材,棺底鋪香末,末上墊紙,用黃紙錢包石灰包,用黃紙錢包草木灰包,準備好墊背銅錢七枚。一般選擇康熙通寶、順治通寶,或者更古老的錢幣,總之越古越好,還有大量的紙錢來擁緊老外婆。這些墊背錢表示老外婆到了陰間有錢用,當然是不是真錢我就不知道了。

入殮開始,先在棺材底部鋪一層石灰包,一層灰包,然后放上一層紙錢,再把老外婆的墊被鋪上,并在墊被上按前四后三的北斗七星圖案墊上七枚墊背銅錢。接下來,主持人用二片瓦墊在棺材里當枕頭,腳墊2塊磚,口中含銅錢。以前有錢有錢人家就是珠玉,像慈禧太后就是夜明珠了。然后高喊一聲“起”,孝子抱老外婆頭部人棺,頭朝棺木大頭,平直仰臥。主持人手提白布帶提腰一起將老外婆尸體抬入棺中安放好,再蓋上老外婆的蓋被,同時幫忙人將部分陪葬品和所有親戚的衣服領角碎片放在老外婆身邊。

入殮結束,棺材才能得正(即放置中堂正中),這時,主持人招呼我們全體繞棺材轉三圈,以示向老外婆告別,大姨媽、二姨媽,婆婆,和其他一群妯娌親戚往棺材里看一眼后,不知道誰忽然一個嘹亮的唱腔,跟在后頭的我猛地被嚇了一跳。不知所措間人群忽然哭聲大作,集體奇異地開唱,就像悠遠哀傷的老山歌,或者遠古的巫語吟唱?我楞是一句也沒聽懂,死小黑也沒提前打個招呼讓我知道大家干嘛。我倒是跟著人群偷偷往里看了一眼,我滴個奶奶喲!嚇死我了!看過異形僵尸木乃伊面不改色的我,被嚇得一個趔趄,差點絆倒在前面的人群里。慈祥的老外婆身高縮水到一米多點吧,骨瘦如柴,基本就是皮包骨,一雙巨大的眼睛洞深深地凹著,滿是黑斑的;臉上高高的顴骨也凹了進去,嘴里沒有一顆牙齒癟癟地抿著,黑黝黝的仰視著天空,簡直無法形容我的驚嚇度。最后棺材蓋上,此謂蓋棺定論。蓋上棺蓋后用三支爬頭釘和一支子孫釘將棺蓋釘牢,入殮結束后,還要在棺材底下點上放有到頭更飯和油盞的長命燈,在棺材蓋上放上篩子,據說,這些東西可以驅邪。整個入殮儀式現在才全部結束。

靈堂里人來人往,婆婆安排五爺爺作為幫忙人,只要看到來吊喪的親朋好友憑吊老外婆,就遞上三根香,等他們跪上三個響頭,他就高聲地喊一聲“哭”,聽到叫聲,來者馬上就要哭嚎幾聲,這種哭嚎聲叫“嚎喪”,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這時門外請來的民間哀樂隊,用一支圓號、大號、大鼓和嗩吶四件西洋樂器加一件民樂器開始蒼涼地悲號。外面白幡、花圈扎好的禮炮車上有一個黑白色大大的挽聯,臺上一對男女歌手不停唱著各種流行歌曲,好日子、咖啡和酒、真的好想你、一起走過的日子、居然還有常回家看看等等,鬧嚷嚷的很多人。這回,老外婆不坐在屋里,只能躺在中堂的木板上,沒有靈魂的躺在那里,再也不能參與她喜歡的熱鬧了。

現時請哀樂隊的費用比以前翻了幾翻,我們這種普通人家大概六七千元,高的一萬多。當然這筆錢一般都由女兒們買單,我的小姑子們據說也湊了不少份子。

因為為老外婆辦喪事儀式的全過程都要在這天晚上議定,所請的幫忙人也必須到場,加上當晚來吊唁的親戚,一頓卷床夜飯,又去了八、九桌。

吃完飯,朋友鄰居漸漸散去,剩下的家屬、至親都必須守夜。一群親戚就嘩地一下打牌的打牌,打麻將的打麻將,剩下我在寒風中搖搖欲墜,坐在凳子上眼睛上下眼皮打架的時候,大約四五點,婆婆做好早飯。我們一群人一擁而上,很快她們就吃完了,然后鬧哄哄的開始喪事戴黑紗扎白花,減繩子和塑料桌布,還有一打打鞋套。我莫名其妙的呆呆看著這群人,過了一會他家表姐擠到我面前,說你怎么還不準備?我奇怪地說準備啥?婆婆趕緊遞來兩個大垃圾袋,剪開給我綁在腿上。原來下雨了,我們要戴孝和戴孝帽,孝帽分輩份,子戴白帽,孫戴紅帽,重孫戴藍帽,重重孫帶灰帽(人們常說的灰孫子就是這個意思),出殯時候由兩名親戚掮著白幡,干兒子捧著靈位走在前引路,直奔火化場。

就在車來車往的國道上,運靈車在前,走上幾步幾十的人群就嘩啦啦往地上一跪,再走幾步,又嘩啦啦往地上一跪。這個時候鞋套劣勢就出來了,大多數都跪丟了,只剩扎塑料桌布和我這個扎垃圾袋的!靈車半路還會幾次停下來不走,隊伍里的知客就趕緊買好煙好酒,還有飲料給吹鼓手、司機,才能繼續(xù)前行。一直到了火化場,燒完骨灰,老外婆運到老家埋好后,幫忙人為老外婆堆好新墳,然后一群人將白幡插在墳墓的兩頭。

凡是誰家死了人,總要請風水來看墳穴,雖然現在推行火化,但老外婆的骨灰盒還是要埋入土中,所以還是要請風水看墳穴。為老外婆擇墳穴時,請來的先生按風向水向選擇,講究的是風有來路(七十二路),水有去向(三十六向),風向來路,水路去向都有一套講究,關乎家人今后的平安、發(fā)達或衰敗。最好的是前有出路,后有靠山,按此大前提選擇是風水是第一關。

接下來是定向,所謂“此穴”對主家來說是否經受得了,也就是說,你主家是否有這個福氣,這就要定向。這一關就必須按老外婆的生辰年庚進行推算,再得出老外婆葬的方向,如:子午向,乙丑向,丁卯向等等,這些向都是用夾盤上的指南針來確定。基本就是南北豎向,然后在這個穴位的兩頭釘上向樁,墳穴就按此向樁為老外婆開墳穴即開坑。到此風水先生擇墳地才算完成。

擱三朝:在農村,人死后都有擱三朝的習俗。所謂擱三朝,就是老外婆從斷氣時算起,要在家里擱置三天才能出殯入土,現時叫火化。

喪事中老外婆的棺或骨灰盒在入土前,有暖坑的舊習俗。

暖坑:就是用紙錢和稻草先在墳坑中焚燒,以示讓老外婆入土后有一個溫暖的陰間住宅,暖坑結束,老外婆的棺木或骨灰盒才能入土。

轉墳:這是表示對老外婆的尊重,此風俗就象現代人掃墓時繞墓一周一樣的意思,由老外婆的子孫和主要親屬按輩份排列,由老外婆的兒子帶著繞墳三轉,轉墳結束,孝子們將手中的哭竹棒折斷后丟在墳前后即可離開,此就是所謂的轉墳。

一直跑不回頭:這也是上代傳下來的舊習俗。在孝子們轉墳結束后,他們都要把自己戴的孝帽掀起,眼望前方,昂首而回,而且在回家的路上不能回頭看,按迷信的說法,如果他們有人回頭看,老外婆的魂魄就不能跟著回家,就只能在外當野鬼,這是對老外婆的不尊敬。這整個過程也叫上山。

高高的戲臺搭起,喧天的鑼鼓響起,整條街道搭起了高棚,黑白挽聯架起了孝子賢孫的哀思。堂屋正中正正當當的停了靈樞,一輩子默默無聞的老外婆終于做了一回人生的主角。人來人往的潮流來拜她,路過的鄰居也來上一柱清香,三個合起來年齡200多歲的女兒在旁啜泣。服喪,要設靈堂四十九日。這個辛苦一輩子的老高齡,讓分崩離析的一家人終于再次團聚,即使,她可能不知道。

? 隆重的喪禮舉辦了三天三夜,老外婆的女兒,孫子,孫媳,悼念的直屬親屬名字在閃動的電子牌上烏鴉鴉的一大排,香燭日夜高燃,戲班子嘶啞的歌聲響遍了四里八鄉(xiāng),一套套嚴整的孝子賢孫流程,熱鬧繁華。大家收集著每個孝子賢孫的衣服邊角,據說收齊一起捎給地下的老外婆,是一個發(fā)財的好兆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182評論 6 543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489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290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776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510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66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60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36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fā)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85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31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36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58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54評論 3 34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54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69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73評論 3 399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05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上一章 “曼珠,帶了彼岸花沒,把貓貓直接傳送回客棧里吧。”一鳴望著此時面露難色的曼珠。 曼珠轉過頭盯著已經吃成兩倍...
    喃以之語閱讀 413評論 22 11
  • 一天下班到家,發(fā)現兒子正蹲在一個小紙箱旁邊。一見我,就興奮地喊叫:“爸爸,快來,看!”小手指著紙箱,眼睛直直盯著。...
    一個寫字的閱讀 626評論 0 1
  • 今天下了兩場陣雨。 這個季節(jié)本來就是多陣雨的,急匆匆讓人躲閃不急,剛好打濕衣裳就停了。 在武漢,一年中的雨還是很多...
    談念歡閱讀 18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