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節,孟子借用匡章所謂的陳仲子之廉潔表達自己對廉潔的個人看法:即,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文意說明:此間不應把“蚓”字放大,而應把“齊之世家”放大。由此可突顯一個問題:對于陳仲子而言,其本身是齊國大族,有著豐裕的生活條件(兄戴,蓋祿萬鐘),但他卻選擇了饑餓(居于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逃離(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于于陵)與拒絕(出而哇之。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于陵則居之)。換言之,優渥的家境與悲慘的現狀形成強烈的對比,那么,陳仲子為何要這樣做呢?
(個人)原因:
其一、裝腔作勢。
其二、害怕。
其三、真情實意。
賞析1:(其一、裝腔作勢)。
個人認為,餓到極致,甚至與昆蟲搶食吃,還和親人鬧別扭,除非陳仲子從小所受的教育是虛偽的教育,否則根本無需做到如此,想要廉潔,還有其他很多方法。
引申1:當他人做了些讓你無法理解的事情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的認為他們這樣做有什么特別的用意,可以選擇靜候意義的出現,再做出判斷,或是直接選擇無視。
引申2:只要是一個能夠確定其品格的人,當這個人用極端的,甚至牽涉到生命的問題來求援,請一定要慷慨相助,此時,這類人應該是到了最危難的時刻,你的相助甚至可以挽救一條生命的存在意義。換言之,別把人性想的太邪惡,這樣只會讓人心越來越麻木不仁。
賞析2:(其二、害怕)。
個人認為,陳仲子會這樣做,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害怕豐實的家底會導致他糜爛的生活情狀,與其原本所追求的高尚品德背道而馳。
引申1:孩子在進入社交團體之后,第一個人性的考驗來自于自己的家庭(家境):貧富、貴賤、高低等,不管是貧、是富;還是貴、是賤;亦或是高,是低,都容易使得孩子養成相對應的惡習或是惡性(傲慢、怠惰;嫉妒、憤怒;貪婪、欲望等),有些孩子會選擇直接接受家境而并不是經歷考驗,就以不同的方式墮落;有些孩子會選擇逃離家境,遠離修羅場,自尋歸處;有些孩子會直面家境的考驗,與家長共同培養自己堅毅的人格和完善的心性,使得自身在戰勝這些家境屬性的同時,能夠真正擔負起整個家族的重任。
引申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已經說了幾十年了,但是父母依舊不知道帶給孩子的第一場教育是什么(孩子在擁有獨立認知之后的第一場教育,或是在孩子步入社會之前)。父母該給孩子的第一場教育,應該是家境教育,即,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家庭是怎么樣的。隨后,若是家境在(社會)平均水平以上的,應給予孩子往平均水平靠的“向下”教育;若是家境在(社會)平均水平以下的,應給予孩子往平均水平靠的“向上”教育,這是因為當孩子離開家庭,走上社會后,會融入到社會的平均水平中去自己生活,若是不及時的給予“向上”或是“向下”教育,盡可能的讓孩子的處世心態趨于平衡(平均)的話,長此以往,中上(上)層的孩子會明顯的表露出家境優越感與社會優越感,中下(下)的孩子也會自然而然的感到自卑,久而久之,社會的分化會因為家境而越發凸顯上層與下層的隔閡,當孩子真正觸及社會的時候,也就注定了孩子今生的社會導向。然而,沒有一直興盛的家族,也沒有一直衰敗的家族,自卑與高傲都只是時期的產物,對于那些自卑的人而言,本就在底層生活,墮無可墮,每一個成功,都是他們向上的勇氣;而,對于那些高傲的人而言,一旦其家族前輩無法再撐起整個家族的榮耀的時候(且,下一代已經習慣了高傲),這些高傲的人會比任何人都摔的慘烈,甚至走向家族的衰亡。
另言之,父母若沒有及時給予孩子社會平均值教育,不僅會助長孩子的不良習氣,還會直接導致孩子日后的失敗。簡而言之,沒有給予過孩子平均值教育的家庭,對于孩子而言,即是人生中的第一個修羅場(修羅場是誕生七宗罪的地方)。
賞析:其三、真情實意。
此間,不能說沒有真情實意,但真情實意會有多少也不好說,不過應該不會太多。
引申1:要去表現自己的真實內在,完全可以采取不貶低自己的方式或太高自己的方式,讓別人以一種極端的狀態去認識你的存在。更加的真實、真切一些,誠懇一些,會比夸張到極致的“表演”有用很多。換言之,高尚的品德與完善的人格是一種內斂且外放的素養與氣質,并不是外露或表征、現狀一類的東西,而是一種自然而然被賦予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會給予周遭的人以一種舒適、輕松的感覺。
引申2:每個人對生活的態度有每個人不同的表達方式,他們會怎樣表達這本無可厚非,但不能觸及他人的“觀賞”底線(即出現同情、嫉妒等負面的感情),或者是出現“道德綁架”的情況。一旦出現或是觸及,這就說明表達的分寸沒有掌握好,周圍的人可以選擇漠視或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