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論》中,《商品拜物教及其秘密》是尤其羞澀難懂的。如果不一遍遍去閱讀,并且查閱相關資料的話,真的很難理解這個詞所表達的意思。即使是現在,我對于馬克思所寫的商品拜物教部分還不能徹底理解。因此,下文只是盡量按我的理解,將這一部分梳理開來。
在《資本論》中,商品拜物教是被這樣定義的:
要找一個比喻,我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我把這叫做拜物教。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商品具有奧秘,具有拜物教性質的原因,但是仍然沒有明白商品拜物教是什么。
其實很好理解。如果我們把拜物教翻譯成英文,就fetishism,如果再翻譯回來,就變成了“盲目崇拜”。因此,商品拜物教的簡單理解,就是對于商品的盲目崇拜。這種崇拜即拜物教,目前已經大部分被貨幣拜物教或者資本拜物教所取代了。但是它的形式仍然存在著。例如今天對于房產,汽車以及各種奢侈品的崇拜,就是最明顯的表現形式。
那么這種奇怪的拜物教,又為什么會出現呢?為什么商品這種“很簡單很平凡的東西”,卻“充滿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呢?
商品的神秘的屬性,不在于它的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實實在在的,可以觸碰的自然形態。就算是最昂貴的寶石,你使用它的時候,它只不過是一塊漂亮的石頭罷了,沒有任何神秘性可言。
其次,這種神秘屬性,也不在于價值規定的內容。我們知道,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決定的。因此這歸根結底是人的勞動。無論是勞動的質,也就是不同種的勞動還是勞動的量,也就是勞動時間,本身都沒有什么神秘性可言。
但是,我們注意到,商品是為他人創造使用價值,是以某種方式為別人勞動。勞動因此有了社會的形式。
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我認為不應該是商品生產者,而應該是商品持有者。只不過大部分情況下,商品生產者就是商品持有者。但是總是有例外的。
不僅僅如此,商品拜物教的產生還因為商品有能夠左右商品生產者命運的能力。
產品交換者實際關心的問題,首先是他用自己的產品能換取多少別人的產品,就是說,產品按什么樣的比例交換。當這些比例由于習慣而逐漸達到一定的穩固性時,它們就好像是由勞動產品的本性產生的?!瓕嶋H上,勞動產品的價值性質,只是通過勞動產品作為價值量發生作用才確定下來。價值量不以交換者的意志、設想和活動為轉移而不斷地變動著。在交換者看來,他們本身的社會運動具有物的運動形式。不是他們控制這一運動,而是他們受這一運動控制。
我們看到,一旦我們擺脫了發達的商品社會,擺脫了我們現實中依賴的市場經濟,商品的神秘性質就馬上消失了。例如在一個人的孤島,在原始公社中,在任何一個普通家庭中,在過去小農的田地中……總之,在一切沒有商品交換的地方,人與人的關系不再需要通過商品來表示,勞動產品也不再會左右一個人的命運。于是,商品拜物教就沒有了基礎,也就隨著消失了。
過去有很多愚蠢的哲學家,他們再分析各種物的時候,總是只看到他們的使用價值。他們分析道,珠寶除了穿戴就沒有任何用處了,太大的房子其實住起來也不舒服,金錢就本身就是一張廢紙等等。他們就顯得比任何一個普通老百姓高人一等。他們似乎看穿了整個世界,從此就顯得如此高高在上。但是他們唯一沒有看穿的就是,這些東西代表了他們的社會關系,代表了人們的社會地位——這是比使用價值更加重要的。
只有當實際日常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秘的紗幕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
只有在這個時候,人們才有可能放下物的社會屬性而只談物的使用價值。也只有這樣,商品拜物教才能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