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搞活動時,湊單買的(英)大衛·布雷特著、胡曉譯,譯林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伊麗莎白·泰勒:淑女,情人,傳奇》。
當時下單的原因有二:其一,當然是對伊麗莎白·泰勒本人的好奇。作為一名影壇常青樹,我想不只我一個人對泰勒的生平感興趣。其二,是對創作者大衛·布雷特的好奇。作為一名專門寫作明星傳記的作家,我非常想知道他的寫作風格是怎樣的。但整本書給我的感覺并不好。那種冷冷的、甚至包含有淡淡嘲諷的筆調,讓我禁不住在心里感嘆,伊麗莎白·泰勒如果活著的話,恐怕要暴揍一頓大衛·布雷特才可以解恨吧!遺憾的是,斯人已逝,再無可能。
確實,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的一生堪稱傳奇。泰勒的父親弗朗西斯·泰勒Francis Taylor是一位畫商,母親莎拉Sara是一位女演員。沒有達成自己好萊塢之夢的薩拉在泰勒三歲時就讓她練習芭蕾舞,更是在泰勒不到10歲時,就安排女兒出演了喜劇電影《每分鐘出生一個孩子》。而在1943年,泰勒就與米高梅簽約,正式開始了自己歷時半個多世紀的影星生活。
眾所周知,泰勒的藝術成就可圈可點。1957年至1959年,泰勒憑借影片《戰國佳人》、《朱門巧婦》和《夏日癡魂》,三度獲得奧斯卡提名。1961年,泰勒憑借在《青樓艷妓》中的表演,獲得第33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1963年,泰勒以當時最高片酬100萬美元主演的《埃及艷后》上映。1967年,泰勒憑借《靈欲春宵》獲得第3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1992年,泰勒獲得奧斯卡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2005年,泰勒獲得英國影視藝術學院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但大衛在傳記的開篇卻說:伊麗莎白·泰勒的一生失敗之作居多,在銀幕上的聲音也常常不那么悅耳,更是很少與同她合作的演員保持相同的表演水準,也正因如此,她的名字將會永垂史冊。
而且,大衛在黑泰勒的道路上,一路走到了底。不錯,作者也分析了造成泰勒婚姻生活不幸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對她的教育,特別是母親莎拉那超乎尋常的明星夢,使得泰勒承受了不該承受的壓力。盡管泰勒成就斐然,但在大衛口中,她的表現卻總是差強人意。再加上泰勒的八次婚姻、七個丈夫和眾多的親密友人,我們所看到的仿佛是個既沒有演技、又沒有底線、還陷入酗酒和藥物濫用的明星。而且,泰勒所獲得的成就仿佛與她實際的能力不相匹配。即使,寫到泰勒為艾滋病基金會籌款這樣有利于全人類的事情,作者也不改自己的筆調。我只能說,大衛在“黑”泰勒上的堅持,驚到了我。
誠然,在冷靜客觀地記錄泰勒的一生經歷這件事上,大衛可能做的不錯。但我總是要懷疑,大衛是否真的做到了客觀冷靜?他那種充滿黑色幽默的筆調真的是泰勒真實的樣子嗎?說實話,讀完這本傳記,我感受到的,更多的不是對泰勒的客觀了解,而是獵奇心理。它只是滿足了我了解泰勒私生活的一點點好奇心,卻沖淡了我對她成就的欣賞、對她熱心公益的敬佩。
從大衛的這本《伊麗莎白·泰勒》傳記中,我深深體會到,傳記作家在傳記寫作中,會有自己特有的視角。而這種視角的不同,決定了寫作對象在讀者心中的印象。即使傳記作家自認為是在冷靜客觀地記錄別人的一生,但在字里行間還是隱藏了太多的主觀感受。而從大衛的書中,我讀到的是,大衛本身的消極與倦怠。
因了《伊麗莎白·泰勒》,我對閱讀大衛·布雷特的其他傳記作品失了興趣。
附上書籍目錄:引言;第一章 母親的微薄紅利;第二章 讓位吧,秀蘭·鄧波兒;第三章 以吾之拳,許爾婚約;第四章 沒有眼淚的英國人;第五章 與吉米和洛克的約會;第六章 利茲·舒瓦茲科夫,我的猶太妞兒!第七章 傳遞包裹,麥克;第八章 四千萬美元的炸彈爆炸;第九章 那個放縱的蕩婦;第十章 瘋狂宿醉:《靈欲春宵》;第十一章 衣服與鉆石;第十二章 從花花公子的尤物到農民的妻子;第十三章 追隨塔盧拉赫的腳步;第十四章 再見,洛克……你好,拉里;第十五章 圣女伊麗莎白;第十六章 昔日明星;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