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述一個陌生女人深陷暗戀的漩渦中,傾盡一生力氣去愛著那個叫作R的作家,在她的彌留之際終于決定以書信的形式把這份感情告訴他……
? 該小說的作者是茨威格,猶太人,出生于一個比較富有的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很早就開始創造,并取得不小的成就,因此也形成了他獨特的寫作風格,從詩歌出發,途徑戲劇、小說、傳記、止于自傳,是從高高在上、靈空務虛的詩歌,到戲劇,到小說,到真實得不容虛構的傳記文學,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從遠到近,從虛至實的過程,對自己的身份,自己的精神世界產生懷疑,終歸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他的一生。
?
這是一個位怎樣的女子,從小跟著單親母親生活,日子過得著實拮據,深居簡出,所以女孩兒生活的天地是非常狹小的,思想上是封閉的,缺少與世界有效的交流通道,因此只要這個世界闖入了自己所沒見過的新鮮事物,她就很容易被吸引,從而沉淪其中…而這個新鮮事物就是女孩13歲時遇到了搬來的新鄰居R作家。
因為這一眼,這個不諳世事的女孩兒的心變屬于了他,但后來因為她母親的改嫁,她曾鼓起勇氣去表達想留在他身邊,哪怕只當一個女仆也心甘情愿的她等回來的是R作家帶回來了別的女人,之后,這個女孩兒在單相思的苦戀中渡過了很長的沒有作家青春時光。
最后還是如愿以償的回到作家這里再次與他相遇,但作家沒有認出自己,并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作家的邀約和他共度了三個甜蜜的夜晚,并懷了作家的孩子,她把這個孩子當成是上天的恩賜。但女孩兒不想打擾作家的生活,也不想覺得自己是個累贅,偷偷的生下來并不靠任何的幫忙養大成人,只為想尋求他的這份認可,就像過去女孩兒讀書,學琴不斷提升自己都是尋求這份認可,女孩兒要作家想起她時沒有一絲憂慮,讓他永遠懷著愛和感激來思念她,而她為了給這個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不惜委身于一個個有錢的男人。
在之后的歲月,她與作家多次相遇,作家沒有一次能夠認出她來,也僅僅是一個男人對一個風情萬種的女人的那種興趣,再次渡過銷魂夜后,意外撞見了老管家的那位老人都認出了她,而作家依然沒有,女人多次用激情那三個夜晚的白玫瑰多次提醒,希望能喚起他的回憶,但是等來的卻是幾張鈔票,女人心碎,仿佛掉入萬丈深淵。
因作家一直想不起自己,女人便把這份愛都轉移到他的兒子身上,孩子卻因高燒不退死去了,整部小說中,女人在回憶故事的間隙,總會突然地穿插一句“孩子已死”的現實,把讀者瞬間從回憶中拉出來,從而加重這部小說的悲劇意味。
書中的女人是充滿激情的,她的激情中有生詞不滅的愛,有周旋于有錢人之間的怠惰,更有獨自承擔生活重擔、體味愛情心酸的勇敢,而又可悲的是,失去孩子的凄涼和病痛中孤獨地死去,作家都沒有認出那個與他幾度邂逅,甚至曾經歡愛的女人就是當年的鄰家女孩,他只把她當作歡場中的賣笑女郎,當成無數風流艷遇中的一個。
? 茨威格曾說:“我素來感興趣的就是各種有偏執狂的人,即囿于某種單一的思想而不能自拔的人,因為一個人用來局限自己的范圍越狹小,他一定意義上就越近無限。”因此他的作品經常以偏執與激情為切入點,從而剖析人性最深處的隱匿世界,再去詮釋一些古怪行為的必然性,他的許多小說,比如《象棋的故事》《看不見的收藏》等都是這類的小說,主人公不是瘋魔的癡情就是天賦異稟,不是置身怪談亂世,就是身處怪力亂神。這類純粹虛構的小說,缺乏現實邏輯,缺乏人之常情、世之常理的依托和支持,你不會把自己放進去,你會覺得這是古代的事、天上的事,落不了地,更不會落到你身上,所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種旁觀的心態,你會把它當作談資,不會化作心智。
另一方面,“我”在信中的第一句話是:“你,一個從來也沒有認識過我的你啊!”這句話是有豐沛的信息量的,給我們提供了很多信息,“你從來也沒有認識我”說明什么?是暗戀,是單相思,是高強度長時間的單相思,一下子把這個女人的某種特性烘托出來:好奇、多情、內斂、執拗、好強、好面子。給我們心里打了底子,于是后面的一系列稀奇,我們也有準備似的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