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一種羚羊叫非洲大羚羊,它們個子巨大,比水牛還要高大粗壯。
它們生活在疏林的草原地區,常常以小群同棲,年長的雄大羚羊為王,率領若干只成年羚羊和幼年羚羊一起覓食和活動。
鬣狗和非洲大羚羊是吃與被吃的關系。
如果大羚羊不經常鍛煉身體,那它就會成為髭狗的食物,倘若髭狗的身體比較弱,那它就會因為抓不住獵物而餓死。
所以它們都需要適應環境來保證生存。
人亦如此。一個人從小到大,從大再到死得去到多少新的環境呢?答案是無數,不可數。
每個嬰孩在四五歲的時候就應該去幼兒園上學,學校就是一個新的環境。我曾經見過一個小孩,他是比較黏媽媽的類型。
他媽媽送他去上幼兒園,他就在幼兒園哭鬧,不讓媽媽離開。幾次下來,老師迫不得已讓本該上中班的他去上小班了。這就是不適應環境造成的懲罰。
從家里到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都需要去到新的環境,甚至每次調整成新的班級也都是一個新的環境。
我大學時有個同學,她因和同寢室的一個同學喜歡同一個男生而受到其他室友的排擠。她受不了室友的冷漠、孤立,就去干兼職工作。
因為工作的太多耽誤了學習,考試經常掛科。最后也沒有畢業。
她剛上大學,去到一個新的寢室,他沒有想辦法去適應那種新的環境,也沒有想辦法改變人際關系,而選擇了逃避,才有了畢不了業的結局。
從上學再到參加工作,又去到新的環境。社會的環境和上學的環境又不一樣,充滿了爾虞我詐,勾心斗角。
有的人因為適應不了社會的環境而一直窩在家里,就變成了啃老族。還有的人因為適應不了社會環境,就一直換工作,甚至干幾天就走人了。
對于工作,我的態度是這樣的。人必須要勞動,不論什么工作都好,只要你喜歡。至于是否喜歡,要至少工作一個月才能知道。
有人說,20天養成一個習慣。那一個月足夠你去適應一個新的環境,假如發現真的不喜歡再換也就是了。
退休到回家養老,有是一個新的環境。有的大隱隱于市,有的小隱隱于野,還有的去了養老院。
我家旁邊有個養老院,新來一個老人。這個老人身體還好,只是常常想念去世的老伴和遠在他鄉的家人,懷念他過去的時光。
還不能和其他老人好好相處,不是抱怨飯菜不好吃,就是叨叨養老院氣味不好,甚至和其他工作人員吵架。
很快的,他的身體就變差了,又大病了一場,最終沒有熬過去。可見,適應環境真的很重要。
達爾文早就說過,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愿我們都做一個適應能力非常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