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王安石最初的印象,來自十幾年前的初中歷史課本,教科書里講述了王安石的新法,贊揚了他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后來新法失敗,教科書將之歸罪于守舊派,認為是他們頑固不化,不能接受改革,而且為了自己的利益拒絕進步,所以導致改革失敗。
?后來又看了一些文章,更加固化了我的這種認識,以至于我形成一種簡單并便于記憶的概念:王安石是好人,他為了社會的進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的阻撓,最終變法失敗,王安石官場失意。
這些認識可以更加簡單的歸納為一句簡單的評判:王安石是好人,司馬光是壞人。
一直到我看了蔡東潘所著的《宋史演義》。這本書,徹底推翻了我之前對王安石的認識。一開篇,作者就用了“沽名釣譽、厭故喜新”這兩個詞來形容王安石,并說:“安石一生,只此八字。”于是,我?guī)е痼@和不可置信看完了這段歷史。
想要了解王安石的事跡,從網(wǎng)上隨便一搜就有很多,《宋史》中更是全面,在此,我就不再一一羅列。我想談的,還是我的那些顛覆性的認識。
一、雖博學多才,卻并不適合從政。王安石過目不忘,文學上的成就也獲得時人肯定。但是,治理國家并不同于治學,甚至不同于治理一方百姓。他把未經(jīng)驗證的治國理念同時在全國施行,不僅沒有考慮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情況,甚至沒有考慮到統(tǒng)一法令由不同的人監(jiān)管實行,其效果有著天壤之別。比如說青苗法,有的地方百姓因沒有本錢播種,官府借錢給百姓,待到秋收時收回本金及利息,本也是好事一樁。但是,事實上卻是真正施行青苗法以后,地方官員為了獲得利息,取得政績,強迫本不需借貸的農(nóng)民借貸,然后收取高額的利息,百姓苦不堪言。
二、排除異己。王安石心胸狹隘,但凡有人對他的政見提出異議,立即就會遭到貶黜。已歷經(jīng)三朝的元老文彥博、嫉惡如仇的富弼、范仲淹之子范純?nèi)剩詫矣写蠊Γ家驗榉磳π路ㄔ獾酵醢彩呐懦狻?/p>
?三、親信小人。王安石排除異己的同時,親近并提拔附和自己的人,其中有很多奸邪小人,這些人中最讓人憤恨的當屬呂惠卿。起初,呂惠卿因附會王安石被重用,后來與王安石生了嫌隙,便不遺余力的在神宗面前說王安石的壞話,完全不念當年知遇之恩。王安石的壞名聲,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與呂惠卿聯(lián)手不擇手段的推行新法時落下的。
細數(shù)起來,北宋王朝后來奸人當?shù)溃鸨舷拢畛醯母矗斪肥龅酵醢彩瘓?zhí)政期間,任人不賢、新法擾民,以至于社會動蕩。
在此,我還想引用宋史《王安石傳》中一段對話:神宗說:”聽說民間極苦于新法。”王安石回答說“:冬天嚴寒,夏天暴雨,百姓尚且怨恨,這不用撫恤。”神宗說:“不能使冬天嚴寒夏天暴雨這種怨恨也沒有嗎?”王安石聽后很不高興,回家托病臥床,神宗安慰勸勉,王安石才上朝治理政事。通過這段對話,我們可以更直觀的認識王安石執(zhí)政的某些特點。
但是,王安石也并不是就此成為了一個純粹的、一無是處的壞人。有時候,評價一個人不能絕對,我也早已不再輕易下這樣的結(jié)論。所以,還是要說一說王安石讓我特別欽佩的一個特點,并且我相信這一特點值得所有人欽佩——不迷信。宋神宗熙寧二年,京城發(fā)生地震,這在古代一般被看做上天的示警,于是神宗減少膳食、撤去禮樂以增加功德,唯獨王安石說:天災異象由上天決定,與個人的行為沒有關系。在一千年前的古代,王安石能夠打破時代局限,有這番見識,卻是不凡。
歷史上對于王安石的毀譽頗多,我認為最中肯的評價莫過于司馬光和呂思勉的。
司馬光說: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zhí)拗耳。
呂思勉說:王安石的變法,舊史痛加詆毀,近來的史家,又有曲為辯護的,其實都未免有偏。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錯的。但行政有一要義,即所行之事,必須要達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竇,必須減至極少。若弊竇在所不免,而目的仍不能達,就不免徒滋紛擾了。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說他全無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極大,則亦不容為諱。
認識一個人,本就應該綜合其各方面的特點。就像王安石,身負不世之才,眼界超前,擁有近現(xiàn)代才被世人接受的經(jīng)濟思想,卻又性格執(zhí)拗、心胸狹隘、不能容人。這都是王安石,或者說,這些特點組合在一起,才成為了王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