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今,我常常聽到有人抖機靈說,“我交朋友的標準只有一個,看他土不土。”好像在當下的情形下,土成了比邪惡更恐怖的存在。
? ? ? 我一直以為,人最自在的狀態是: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女媧造人也好,耶穌七天創世也罷,抑或是進化論,人類起源之初最息息相關的就是土地。無論世代變遷,忠心跟著我們的也是腳下的土地。我們的糧食從土地上來,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在土地上繁復進行著。
? ? ? 我們罵人開始說別人土鱉,我們把不會用iPhone的叫土,把不會吃西餐的叫土,把不過洋節、扒著日歷守著可憐巴巴的傳統節日的人叫土……那么他們是真土嗎?或者說,土一點,真的不好嗎?
? ? ? 當在歷史潮流下國門大開,西方世界的新奇玩意兒開始涌入中國,開始時,那些新奇玩意兒的名字開頭都有個洋,而我們自己的東西名字前都有個土。大家開始朝朝暮暮熱衷洋貨,仿佛買了個洋貨自己的身段就高超了別人幾成,于是民族工業的境地愈發艱難。工業社會的發展讓遠方不再成為一個令人色變的存在。游子們的路途越走越遠,可是不再有了當年望月思親的牽掛,于是越來越多的老人即使膝下兒女健全依舊守著空巢把日子看老。傳媒的發展使文字成了隨手可得的東西,人人開始閱讀,但是越來越多的快餐文化、盜版文化開始出現,紙媒漸漸沒落。新媒體的發展使人們的交流如魚得水,但是人情卻愈發淡薄。健全的法律在發展,它時時刻刻保障我們的權益。但同時,法律它沒有善的上限,只有惡的底線。于是壞人越來越多,所干之事更喪盡天良,他們不怕天譴只遵循利益就是王道。
? ? ? 我不否認社會的變遷的好,但是在變遷的同時能不能保存下我們曾經所擁有的、及其珍貴的存在——就是那股子土味兒。
? ? ? 在中國,講究安土重遷,幾代人的家都扎根在此地,鄰居把你從小看到老,所以以前很多人都是在熟人社會里長大的。所以我們不敢做壞事,因為一旦干了壞事在這片子土地上就無法安心地生活。我國古代經典比如《禮記》、《論語》它們一直循循善誘的是有血肉的人情。中國鄉下人“維持禮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權力,而是在身內的良心”。做好事就是為了讓自己心安而已的習慣。那時候書畫紙張也不容易得,于是人人都珍惜讀書的機會,不求功與名卻要把書讀。中國傳統節日祭天祭地祭名人,只為讓后人保持對自然的敬畏,把這一絲骨氣賡續給后輩。而現在,我們的節日卻變成了別的國家的專利。
? ? ? 當然我也不想回避所謂的一些鄉下人的劣根性:自私的欲望、短淺的目光、空乏的交流。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取精棄粕的。
? ? ? 想想自己當初選擇師范專業的初衷,我從不期待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別人口中的“什么家”,我只知道這片土地有成千上萬被土地困囿的鄉村孩童,他們對外面的世界有著無盡的驚慌和好奇。我想做的,是去那些閉塞的土地上陪伴他們長大,讓那些孩子可以少些管窺蠡測的尷尬。我要教會他們的不僅僅是多識幾個方塊字和西文字母,因為這并不能從靈魂上使他們高貴起來。我需要讓他們從小明白的是古往而一的善意,讓他們知道老底子東西自有它的韻味;去告訴他們“勿以善小而不為”,無論這份善良多么渺小只要對龐大社會有所裨益就應該堅守。時代在變遷,而我們需要恰當的接地氣。
? ? ? 這是一個鄉愁越來越少的時代,我只是希望,風塵仆仆的我們,土味兒更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