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燧/文
? ? ? 1905年,愛因斯坦26歲。
? ? ? 像所有為生計奔波的普通人一樣.他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按部就班地上班,做著一個忙忙碌碌的小職員,以菲薄的薪金供養著年輕的妻子和新生的幼兒。這樣的環境似乎與前沿科學搭不上邊,他沒有機會聽學術報告,也沒有機會參加學院的討論班,和他交往頻繁的不過是一些物理學愛好者。但是這些并不能阻止愛因斯坦單槍匹馬地向物理學塔尖挺進。在處理專利申請的空隙里,他所有的思緒都沉浸在他感興趣的物理問題上,那是一個遠離日常生活竹純粹的精神世界。
就在這一年,20世紀科學史隨著這個年輕人飄揚的恩緒而發生了徹底改變。愛因斯坦的天才思想噴薄而出,如滔滔江河、奔涌不息.卷起了最震撼人心的美麗浪花。以至于今天我們回過頭去看.都不禁要驚嘆激動,為那樣的奇跡咋舌不已。
在被稱之為“愛因斯坦奇跡年”的1905年,愛因斯坦寫了1篇博士論文,給德國最有聲望的雜志《物理學紀事》提交了4篇論文,還發表了10篇書評。這些論文包括現代物理學中三項偉大的成就:分子運動論、狹義相對論和光量子假說,徹底改變了物理學的面貌.成為劃時代的文獻。其中一篇關于光電效應的論文為他贏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實際上,愛因斯坦這一年的工作至少配得上三個諾貝爾獎。遺憾的是,偉大的相對論從未獲得過諾貝爾獎,也許相對論的意義連諾貝爾獎委員會都沒有能力做出評價吧。
這一切只不過是在專利局的辦公室里,一個年僅26歲的年輕人用紙和筆完成的而已。我們無法想象這樣的奇跡還會再次發生,因為實在是太過于不可思議了。
是什么造就了“愛因斯坦奇跡年”呢?僅靠勤奮工作、擺脫世俗纏繞,愛因斯坦就能做出革命性的貢獻嗎?從根本上來說,他對自然現象有著孩童般的直覺和驚人的洞察力。在他看來,如果收集資料就能得出科學理論,那就像是說把石頭堆起來就是房子一樣。科學家們如果不去分析日常思維的本質問題,他就不能開展研究。
? ? ? 青年時代默默無聞、掙扎向上的愛因斯坦.在對物理問題作獨立的、創始性的研究思考時,他內心應是極其自負、驕傲而且是目中無人的,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目光已經超越塵世,直抵宇宙的核心,抓住了宇宙的根本原理。
整個科學史可以說就是以天才的名字來點綴的燦爛銀河,而有幾顆特別明亮的星辰,它們所發射出的光芒穿越了整個宇宙,一直到達時空的盡頭。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愛因斯坦就是其中最明亮的星星之一,他的理論以整個宇宙為闡述對象,時間旅行、原子裂變、宇宙大爆炸、類星體、黑洞.乃至宇宙的終結.都被包容在相對論的光輝思想中。時至今日,我們一直生活在愛因斯坦的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