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力
黃有璨講過一個公眾號粉絲從2.5w漲到5w的故事。
如果是你,拿到這個目標,你會怎么做?
- 我要辦一場特別好的活動來拉新
- 搞幾個十萬+爆款文章
- 找幾個大佬來幫忙站臺,幫忙做一下互推
- 啥?錢都沒有,這不是坑爹嘛
而黃有璨說他們的團隊是這么做的:
把2.5萬的漲粉目標分解如下:
- 粉絲自然增長:150粉/天*30天= 4500粉
- 高質量內容 : 500粉/篇*2篇*4周 = 4000粉
- 渠道轉載:80粉/天*30 = 2400粉
- 主題連載 : 300粉/篇*2篇*4周 = 2400粉
- 用戶傳播:3000粉
- 課程拉新:1500粉
- 大號互推:大號二條閱讀量周4000,找六個,轉化率12%,大概可以帶來3000粉
- H5傳播:搞3次活動,總共3000粉
- 渠道外推:1500粉絲
你看到了么?
第一種回答往往充滿了不確定性,不可控的感覺。
但是第二種方案你是不是覺得是可行的?
黃有璨說的,恰恰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奧義:
當你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要盡力讓70%的事情可控制,只留下30%的不確定性。
2. 思維
講完了黃有璨的案例,你會有一個疑問,就是為什么他能想到呢?
為什么我們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往往只看到表面,只說出的大概,而專家和高手往往能夠深入骨髓?
《刻意練習》這本書里提到圍棋高段位選手和低段位選手的實驗。
實驗發現,高段位的選手在做判斷的時候,會調用大腦中的知識模組進行分析。
高手和低手之間,差距就體現在面對同樣一盤棋的時候,高手可以調用的知識模組是低手的幾何倍數。
秋葉大叔曾經說過一句話,我把它收錄到了我的印象筆記里:
我覺得經過學習,輸入,內化,輸出階段是新手快速提高的階段,我閱讀量足夠大,所以我已經習得了大量框架。
我采取框架分析,納入范式,提供對策,完善框架的階段;
我當然不是只有一個框架,我有很多,這樣才能做范式識別。
“知識模組”和“思維框架”是一個意思。
舉個例子:
你讀到一本書,覺得不錯,然后朋友就問你,你給我介紹一下唄。
很多人一般都會說,這本書挺好的。
然后呢?-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但是我給你一個FAB的銷售模型,你試試看?
FAB模型又叫“特優利陳述法”。
- F:特點:這本書的有什么特點,
- A:優點,比你看過的其它書籍有什么優點,balabalabala
- B:利益,這本書我要推薦給你呢,因為扒拉扒拉扒拉
再比如,公司老板問你最近工作怎么樣啊,我們一半會說,挺好的。
什么是“挺好的”啊!
這樣不就把天聊死了么?
如果你學會用結構思考力模型呢?如果你會“人機料法環測”模型呢?如果你會結合老板的“DISC"性格特質來作出不同的匯報形式呢?
思維是什么?
思維就是你能調用框架的能力。
這些框架是通過長期的學習和訓練得來的。
但問題又來了,你上哪里學習這些模型?
3. 認知
上哪里學習那么多思維模型呢?
等不來別人叫你,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主動去學習。
你關注什么就會看到什么。
接觸到更多的思維模型范式的方式就是改變你對自己和對世界的認知,也就是心智模式。
對自己的認知:
- 我們現在的性格和行為特征都是因過去的一些事情導致的嗎?
- 我不能,我不行,我做不到時因為我不具備一些條件嗎?
- 為什么他可以做自由職業者,而我不行?
對世界的認知:
- 你真的理解物聯網改變生活嘛?
- 你如何看待房價?
- 你如何看待現在的“知識付費”?
- 你怎么看待中醫和西醫?
看書,上網,在行約見大神,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
花錢,花時間,花精力,總之都需要你花費昂貴的代價。
4.
講到這,今天的話題我算是講完了。
我們看一下脈絡是不是還在:
- 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成為一個靠譜的人,所謂的靠譜就是讓事情70%可控;
- 為了面對問題能夠靠譜地快速響應,我們需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專家,我們需要學習大量的“思維框架”來應對不同的問題。
- 原來一招鮮吃遍天的方式過時了,我們需要去更新自己的認知,去重現看待自己和世界。
這種更新不是年復一年周期式的,而是每天都進行。
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時刻鍛煉自己做事情的能力,學習理解世界的方式,時刻保持一個好奇心去更新自己和對世界的認知。這是我們成為超級個體的唯一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