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每到草長鶯飛的春季,各家各戶都有做草粑的習俗。
草粑,就是從山里采集一種名叫“粑粑草”或是“百花菜”的草,摻在糯米里制成粑粑。 聽說,草粑已被列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簡稱非遺。
什么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專門查了下百度,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
為弘揚非遺文化,活躍警營氛圍,在清明節(jié)假前,局工會組織了做草粑活動。
吃過午飯后,沒事的同志自動留下來,利用午休時間在食堂里準備開干。
食堂大姐對大家進行了簡單地分工,有洗草、洗葉子組,有餡料準備組,有揉粑粑組,有包粑粑組。
洗草組將從市場里買來的“粑粑草”放進水槽里進行清洗,洗干凈后放進鍋里加水、堿水同時煮。半小時左右,“粑粑草”被煮得黏黏糊糊后,和著水一起裝進盆里出鍋,將它倒在案板上的糯米粉里,白色的糯米粉被水浸過地方變成了黑色。
這時,揉粑粑組的三位帥哥登場,將糯米粉跟“粑粑草”合在一起,用勁地揉起來,一直要將兩者揉均勻了才算揉好。
黑白不均的糯米在不斷地揉合中,慢慢變了顏色,最后變成了青青的草的顏色。
在揉粑粑的同時,餡料組的也在忙個不停。為滿足大家不同的口味,今天準備了兩種餡料,一種甜的,一種咸的。甜的是黃豆粉里摻紅糖,咸的是臘肉粒。一個帥哥用將黃豆放進絞拌機里,準備磨成粉備用,兩位美女忙著切臘肉、剁臘肉。
水槽邊,幾個美女用刷子一片片地刷著包粑粑的葉子,兩位姐姐不停地走來走去指導(dǎo)各處工作,還有多位目前幫不上忙的美女,在旁邊負責給大家遞東西、講笑話逗樂,食堂里一片繁忙有序、和諧有愛的景象。
等糯米草團揉好,餡料完全準備齊備后,就開始包草粑了。
從大大的糯米草團上分出一個個半拳大小的團子放在案板上,先將團子在手里揉圓后,用手掌壓成一片薄薄的綠色的圓片,再將餡料放在圓片中間,然后沿邊將圓片圍攏,就做完一個草粑了。
大家邊做草粑邊互相取樂,勞動的時光成了一種享受。感覺沒過多久,草粑就全部包好。然后,將每一個草粑都包上粑粑葉,一個個放進蒸柜的抽屜里擺好,最后,蒸柜門關(guān)上,大功告成,靜待粑熟。
半個小時后,打開蒸柜,一屜屜熱騰騰、綠油油的草粑完美呈現(xiàn),看著讓人好有食欲。
開吃,管它肚子是不是還是飽的,管它是不是要減肥,先滿足口福重要。
臘肉包在軟糯的草粑里,跟平時將臘肉做菜,又是另一番風味,臘肉的香,草粑的糯、黏,打開了味蕾,讓人吃了還想吃。
吃了咸餡的,再試下甜餡的吧。同樣的軟糯,但夾雜的濃烈肉香味變成了綿長的豆香味,吃了又是另一種感受。
工作人員都吃飽后,大家開始打包,給各股室沒空來的同志送去。
室外陽光正好,室內(nèi)其樂融融。
吃草粑,吃的是春草的味道,品的是春天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