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中華之腹地——湘江下游,洞庭湖南。上引荊楚,下領桂粵,左接浙贛,右控川黔,指顧伸縮,皆足有為。正如南宋學者王應麟所說:“爭南服者,不得長沙,無以成席卷之勢。”
這座兵家之爭的重要城市,地處粵漢鐵路中央交通便利,又是最重要湘江沿岸港口,方便后方物資運輸補給。其交通位置之重要,可以說控制了長沙,就控制了整個湘江流域的交通,如果日軍再利用鐵路向南北兩側進軍深入后方,將產生極大的威脅。
1938年10月,對于深入中國中央地區的日軍來說,由于戰線過長,日軍在侵占廣州、武漢后陷入財政經濟困境。兵力不足、供給短缺、軍心不穩在日本國內一股厭戰情緒開始滋長,統治階級對接下來的戰略、政策的分歧爭執不休。
更由于英法美聯合對日本的能源制裁,限制了其工業發展革新,使其稱霸世界的腳步受阻,陷入處處被動的局面。在這種局勢下,進占長沙,成為了日本控制中國戰略的重要部分,日本調整其侵華方針調集40萬大軍向中國的西南地區進發。
于是成為日軍重點攻略的長沙,是當時的中方軍隊防御重點,一旦失去長沙便意味著失去南北鐵路線的喉舌,整個中部都會被日軍吃掉影響當時的整個戰局,長沙一定得守。
一、戰爭打響
一場大火拉了這場戰爭的序幕,位于武漢和廣州兩大城市之間的長沙,是華中地區的縱深腹部,也是日軍進攻西南后方的必經之地,中日雙方在此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會戰。僅是長沙的爭奪就先后發生了四次大會戰,也是這座城拖住了日軍的進攻腳步長達三年,留下11萬日軍遺骸。
二、首戰告捷
1939年9月,日軍分三路從湘北、鄂南、贛北進犯,調遣機械化部隊支援長沙,其中包括一個坦克旅和一個火炮旅。連續不斷的步步緊逼戰線,意圖通過武裝壓制一鼓作氣拿下長沙,但憑借有利地形,第九戰區在此次戰役中靈活游走,且戰且退。
中國宣稱斃傷4.2萬余日軍,該數字雖有夸大但在戰爭初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也是罕見的。正因如此,日軍開始被迫后撤,中方軍隊趁勝追擊,將日軍壓制后退至新墻河南岸的決戰線后。
其實,長沙首戰的勝利是顯而易見的。日軍如果溯湘江南下,向西邊等他們的是天然屏障湘江水系,向東邊等他們的是危險峻嶺的湘東山地,這兩道天然防線宛如天塹,與北向南方向上的新墻河、汩羅江、撈刀河與瀏陽河渾然天成,組成了重重難關,讓日軍進攻路線別無選擇,重武器與機械化部隊宛如廢鐵。
在這種包夾之下,日軍不僅在進攻上難以抵抗中國軍隊,在一些關鍵占領點上都沒有足夠的兵力防守。第九戰區部隊合理運用周邊有利的地形,配上正確的戰術,痛擊日軍。
三、激烈二戰
第一次長沙保衛戰后,湖南戰場沉寂了將近兩年。到了1941年,日美國際關系逐漸惡化,戰爭一觸即發。為了能從中國戰場抽調部分兵力轉入的太平洋戰場,日軍準備給中國一個沉重的打擊。
1941年,日軍組建10萬人軍隊席卷而來,中方軍隊在此地區雖有36個師,但原定決戰地汨羅江南岸距離新墻河一線太近,而中方軍隊的后續部署駐地又太遠。這種敵近我遠的局勢,讓日軍搶占先機獲得了決戰陣地,將陸續趕來的中國軍隊各個擊破。
加上中方軍隊的密碼被日軍破譯,一舉一動皆在敵人的掌握之中,給本不明朗的戰況雪上加霜,陸續趕來的中方軍隊舉步維艱。但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中方軍隊仍浴血奮戰,留下不少白刃戰手榴彈戰的記載,就連日軍很多戰史資料都提到中國軍隊“抵抗極其強烈”。
隨著日軍的深入,戰線的延長,后方補給短缺兵力不足的問題開始顯露,戰役的局勢開始逐步轉變。中方軍隊陸續調集了約10個軍的兵力進軍日軍側翼,于平江、瀏陽一線斷其后路,斷其補給,逼其撤退,戰爭態勢再次恢復。
此舉破滅了當時日軍企圖通過消滅第九軍隊主力、打開西南后方的大門來動搖中方軍心,同時掠奪資源以戰養戰的美夢。這一戰,中方軍隊先敗后勝。
但戰爭勝利的喜悅沒有持續太久,兩個月后戰火再起,第三次長沙會戰即可打響。
這一次,中方軍隊吸取前兩次會戰的經驗采用“天爐戰法”,即在日軍進攻處破路清野,埋下伏擊設置縱深伏擊陣地,誘敵進入地勢狹窄之處,采取尾、邀、側、夾擊的圍剿方式,使日軍形同困獸,圍殲于內。
該戰法成功的拖延住日軍,讓頭腦發熱的日軍指揮官在南下路上一步一步掉入第九戰區早就設計好的陷阱里。
生動的呈現了毛澤東則提出過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戰略。
日軍發現形勢不妙,緊急放棄進攻向后撤退,身亡慘重加上補給斷絕的日軍沒能躲過第九戰區的圍堵追截,在逃退路上扔下大片尸體,花了一倍的時間才從前線撤出。
可以說日軍后來還算比較清醒,意識到情況不妙就立即撤退,如果再晚一兩天撤退恐怕損失會更大。
這一戰可以稱為三次長沙會戰中最鼓舞士氣最精彩的一戰,提高了在太平洋戰場上輸得一塌糊涂的反法西斯陣營士兵的士氣,也換來了整個湖南地區平靜的兩年。
前后三次的長沙會戰,從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軍合計投入了十幾個師團,長沙這座城在日軍約30萬兵力下屹立不倒,成為抵御日軍三次大規模進攻的鐵壁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