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會有對現下生活的抱怨,不喜歡當下的工作,沒激情沒樂趣缺乏精力。一面看著別人追逐夢想一面蹉跎自己的歲月,想改變卻遲遲沒有實質行動?
今天跟你分享《做,就對了》這本書的精要,或許對渴求改變卻又畏縮不前遲遲不見行動的你有所幫助。
1,朱德庸的漫畫《我還沒準備好》里描述了人生不同階段的“我還沒有準備好”。這種想法恰恰是導致很多人遲遲不愿為了改變去踏出第一步的原因。你會專注于自身短板,想著自己的不足,導致自己永遠都在準備中。
那么如何解決呢?
1)跳出去,給自己體驗不同領域的機會。專注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管準沒準備好,先踏出第一步去體驗,凡事不管好壞總得先開個頭再說。
2)保持積極良好的自我感覺。研究表明,快樂的感覺能夠提高人的效率、社交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積極的情緒能夠使人的思維適應能力更強,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處理復雜信息的能力。這對于你跳出“還沒準備好”的怪圈是一種不可小覷的推力。
所以人們常說“快樂也是一種能力”,確實沒錯。
不要總是拿還沒準備好當借口,這只是你的固有思維模式在作祟,想要生活有所改變,先從改變自己的想法開始,多關注積極的一面。
2,學會與失敗做朋友,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快速失敗,積累經驗。
色川武大在《正反人生錄》里有段佳句——“八勝七敗,再好不過。九勝六敗,理想人生。在一生結束的時候,大抵都是五五之數吧”。
一個人沒有失敗過只能說你從沒有去嘗試過。正如書中所說,“失敗著前行”。不論是硅谷大佬們的創業史,還是皮克斯對于動畫的設定與創作,無不是嘗試,失敗,總結,反思,再嘗試,再失敗,再總結,再反思直至最后成功的過程。
就像前后歷時五年的《飛屋環游記》,在劇本設定的初期階段就遭受了非人的修改,一次次的失敗提煉總結修正,最終才呈現了一部經典的動畫作品。
失敗本身不可怕,只是我們賦予了它過多的恐怖元素。要樹立正確的失敗觀,才能更理智的看待成功。成功往往孕育在失敗的經驗里,每一次的失敗都會讓你學到一些東西。
在失敗中成長,總好過謹小慎微中停滯不前。別總想著憋大招,小步快跑才是王道,待你做好準備起跑時,或許別人都已經快到終點了。
3,接納不完美。完美主義是一種害怕失敗的脆弱表現。人們往往想讓自己做的事可以得到他人最大限度的肯定,這反倒會導致自己停滯不前固步自封。
正如你想創作一幅畫作,你想得到所有人的贊譽。你精心構思,卻始終覺得這樣的構思有所欠缺得不到所有人的喜歡,到最后,你可能連一張畫作都沒有完成就不了了之了,因為你會覺得這不夠完美。
要知道李白一生創作了幾千首作品,膾炙人口的也就那么幾首。但這并不妨礙人家“詩仙”的美譽。
4,做,就對了。說了這么多,無非就是想告訴你,放棄胡思亂想,去做就對了。
套用貓叔的話——你理想再豐富,想法再多彩,不去做,然并卵。
首先給自己一個動力,這個動力就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我們探索世界最本源的力量,還記得小時候你的各種問題嗎?天為什么會下雨,閃電是怎么形成的,我是從哪來的。于是我們去問家長,去翻找書籍報刊,去詢問老師,這種求索的欲望是那樣本真,無關乎成長和未來,只是想找出最快的辦法先試一試。好奇心有如下益處。
1)好奇心讓你保持清醒和警覺。
2)好奇心提高能量。
3)好奇心助你快速學習。
4)好奇心讓事件運轉。
因對蘋果落地好奇才有了萬有引力,因對巧克力軟化好奇才有了微波爐。這些無不說明著好奇心之于成功的重要性。
可是為何我們越長大好奇心就越缺失呢?因為我們被灌輸了太多做這件事有沒有用,能不能賺到錢的思維方式。我們用來探索和嘗試的時間越來越少,更多時候是在思考我們應該做什么。
“思慮”成了好奇心的宿敵
你是否經常做事情害怕做不好,或者太過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一點負面評判就會讓你糾結很久,精心準備的東西因為沒有多少人關注而沮喪不已?這些最終讓你抱著多做不如少做,少做不如不做的想法循規蹈矩一成不變的扼殺了創新。
不要太過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將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關注自身的發展和成長上來。一天一步踏踏實實地走,做給自己看,別人怎么說隨他去,畢竟你的內在感受好不好只有你自己知道。
給自己創立有趣的嘗試清單,挑選一件悶在你心中已久的事情嘗試一下,找出最簡單的一步先邁出去,讓事情馬上運轉起來。
比如,想寫長篇小說,那就先從短篇創作開始吧。
從小處著手,放棄無用的思慮和猶疑,每一小步的進步都值得銘記和喝彩。用量化的積累,堅持到底,最終可以“做”出質變的飛躍。
再好的功夫也是始于扎馬步,你連馬步都不愿意扎,就別指望一招制敵了。
所以,做,就對了!
文字整理自書籍《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