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好想找個人來抱一抱”
——正往十字路口方向邁步的我打開微信,刷到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前幾天剛剛體驗了一波情緒感冒的我抱著“誰都會有這種時候”的同理心,
在這條狀態下方回復了三個展開雙臂送上擁抱的小人。
沒過多久,我收到了評論回復:
“能出來讓我抱抱嗎”。
盡管心里清楚,我完全沒有和這位只見過一次的姑娘熟到能分享秘密的程度,
但是想到自己也有過這種對“被陪伴”的瀕死渴求,
如果坐標相隔不遠,我倒不介意試著為她做些什么,說不定這也是緣分一種呢。
我馬上回復了“不是遠到沒朋友的話可以!”
甚至還腦補了一下如果真的要見面,我該應用什么樣的行動策略進行負能量拆彈。
三分鐘后,她回道:“其實是(遠到沒朋友)的”,
我微微為方才的內心戲自嘲了一下,留了句:“鞭長莫及”。
原以為這件事只是一天之中終會重投滾滾洪流的滄海一粟,
可是半小時后,朋友圈的消息提示又蹦入視野,
大概是很多人都為那個姑娘的朋友圈留下了一個‘擁抱’的表情,
她在自己剛剛那條狀態下面作了個公共回復:
“雖然很感動,但是我還是要說句其實‘擁抱’這表情沒什么用。”
我苦笑了一下,
姑娘,你想要的太多了。
十幾歲的時候,我就在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反復反省的頭腦鍛煉中,得到了一個這樣的結論:
每個人都是孤島。
也即,沒有人應該為你的問題負責。
對于大部分人而言,他們早已為自己的生活耗盡萬般心力、無暇拿出保質保量的熱情供你消費;
其次,即使是那些對你關心到滿溢的身邊人,
也未必能準確理解你的感受,給予你正中紅心的救贖。
因為哪怕經歷人有相同,因為個人成長史、慣有思維模式等因素的差別,
對事情的理解,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那種壓制自我的沉重情緒,卻是人各有異。
換句話來說,你此時此刻眼里的風景,無論多好多壞,只屬你一人獨有,
他人永遠無法以其身,臨此境。
年紀漸長,我越是沒有辦法推翻自己這一設想,
甚至和他人提及自己核心生命體驗的機會也都越來越少。
大家都逐漸對世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堅固看法,
一旦言及要害,
要么覺得自己的世界體系受到了挑戰急于分辨,最終演變成了彼此都試圖說服對方的口水仗;
要么就只是對方的系統里并未配備理解你觀點或感受的解碼器,費力描摹了半天的你,最終得到的只有“你這盆溫水注定煮不熟那只青蛙”的晦暗無奈。
最后也就只能承認,那些你真正在意的事,終究無法與人言說。
何況,生而在世,每個人都自行拖帶著一口泥潭,各有其遠慮近憂。
無論是浮生眾相里的家長里短、尋常瑣碎,
還是家國社會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公眾議題,
樁樁件件都足以讓人反復確認“焦慮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毫無安全感的時代里”這一事實。
我實在沒有底氣拿自己的情緒病要求得到別人的注意力分配,因為誰都不容易。
畢竟,情緒病是一種污染程度很高、治理成本又極大的問題。
一旦開了向邦交求援的口,你就該知道自己要的價碼是多么高昂,哪里是普通朋友給得起的關心。
此時此刻,不是誰都有余力、有義務填補你心里碩大的空洞,
不是誰都可以、誰都可能為你的問題傾盡所能。
所以,我覺得能得到一個個“擁抱”的表情,
總也比得到“這么慘一定要點贊”的無心嘲諷讓人來得安心多了,
畢竟,沒有誰本應為你停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