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這個題目好low,遠不如那句“唯讀書不可辜負”來得有詩意。但我是真的很認真的問自己。
自從手機的功能無限放大后,碎片化學習成了一個風尚,通過手機,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新聞,還有各樣的雞湯軟文,閱讀軟件層出不窮。
信息太容易獲得了,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我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浮躁,一般超過二千字的文章都沒有耐心認真的看完。買回來的書,翻幾頁就不想看了,除非用堅強的意志規定本次要讀幾頁。更要命的是,讀書前喜歡在朋友圈曬圖,可笑的是那書未必能看完。
變得自己也開始嫌棄自己了。兩年前,休產假,發現當娃睡了其實還很有時間。于是開始重新看書,讀程皓的《站在生死邊緣》,里面有分享他的讀書方法—寫讀后感。標注閱讀的時間,總共用時,書的作者,在那里讀的,紙質還是電子版。最后是讀后感。三個月,讀了《失樂園》、《百年孤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簡愛》等等,嚴格的按照格式來寫讀后感。
一開始感覺有點為難,后來讀著讀著,覺得好有意思哦。腳步到不了遠方,思想也可以跟著作者去漫游。
休完假,讀書又變得斷斷續續了。到了去年,申請加入了讀書會,有一個硬性的規定:每個月至少讀一本書,至少寫一篇讀后感。然后就開始和自己死磕。決定了讀一本書,無論多忙,每天也會找時間認真的讀一會。
雖然電子書方便,但我還是喜歡翻紙質書的感覺。還是特別喜歡買書,每到一個地方先找書店。除了書柜,客廳、飯桌、沙發、床頭都有書,順手就可以拿來看了。
讀的書多了,發覺自己更加的需要讀書。以前比較多的關注故事情節發展,優美的用詞。現在更多的會思考作者是如何會想到這么多的道理,慎密思維的構建,人物的呈現等等。
可以分享的是,我是怎么愛上讀書的。
我喜歡讀書周邊的小事物,例如美麗的書簽,有插畫的筆記本。開始讀一本書時,把書簽放在目標要讀到的那一頁,為了可以見到心愛的書簽,就打起精神閱讀了。
那些好看的筆記本,不能只是買回來看,還要寫點東西,而且要認真的寫。不管是書本的摘錄,或是幾句的感想,只要去寫,心里都覺得很滿足。
一開始不知道該選哪些書,就從自己感興趣的開始,可以是從插畫,手賬,畫多字少的看起。然后是各種各樣的推薦書單,老實說,推薦書單對我而言作用不大。還有就是書店里的暢銷書系列。有段時間特喜歡媒體人寫的書,例如劉同《誰的青春不迷茫》,丁丁張的《人生需要揭穿》,柴靜的《看見》,故事多,道理易懂,容易引起共鳴。
現在我讀的書還是比較雜,什么都有,詩歌、散文、小說、藝術、教育,想看什么就買什么,沒有形成自己的系統吧。也沒有什么大的關系,目前對自己的要求只是對于好的書認真的讀,好好與作者進行一場靈魂的對話,僅此而已。
還在猶豫的你,問一句,你多久沒有認真的讀完一本書了呢?生活除了眼前的茍且,讀書也是一個比較容易到達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