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閨蜜吃飯的時候,討論了最近的兩段人際關系
1
與我們合作的T老師,要一起商討一個網絡課程,對于招募多少人員,何種形式推廣上,我們都有自己的觀點。
但是T老師在聽大家陳述完利弊之后,很快的妥協
“都可以呀”
“只要你們覺得可以就好”
聽起來很隨和,似乎也很愿意跟他人合作。可是后來就出問題了。當我們商量的內容,真的要執行的時候,她就開始出來挑刺了,問題又會回到最初的分歧上,開始新一輪的討論,該怎么辦。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其實她根本沒有真心想要跟大家一致。
很經典的一個襯衫游戲,襯衫的正面“我假裝跟你們保持一致”。襯衫的背面“我一直都覺得我自己是對的”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是什么反應呢?
2
國慶和老公一起回家看婆婆,我們還沒有出發的前一天,在微信群里收到一條信息。“你們晚上回來想吃點什么呀,我給你們準備著?”
我回復說,媽,不用準備了,我們吃過飯才回家。
回家當天,我們上火車之后,在群里又收到信息:你們晚上到家想吃什么,我給你們煮點粥吧?
這時我回復說:媽,好的,家里如果有南瓜你就給我們燉點南瓜粥,我想喝南瓜粥,如果沒有南瓜就小米粥可以。XX(我老公)說他不吃。
接下來我收到的回復是:那你們回來就喝兩個酸奶吧。
。。。。。。。。。。。。。。。
我其實不知道怎么回復,我的適應性兒童隨即說了句:好的
這也是一個經典的游戲
也是襯衫的兩個面,襯衫的正面:“我假裝想要關心你們”,襯衫的背面“你永遠也別想從我這里得到照顧”。
3
玩游戲的人也許不會覺察自己的行為的不一致性,給整個溝通造成的困擾。作為被邀請的我們,很自動就會進入心理游戲中,因為你發現這樣的感覺真的很糟糕。有一種被“欺騙”感。
想象一下,我如果面質了婆婆的這個現象,那么將會是一個破壞性游戲的開始,她擅長用“我老了,我一個人做不了”等類似的方式扮演受害者角色,我不想參與。
所以,很多人也許會玩另外一個游戲,我此刻對于上面的兩個游戲采用的方式都是一樣的,我不愿意起直接沖突,我想要回避他們。也就是我不想更有建設性的交談。“我不想跟你們說話”。
我如果真的不介意,也就無所謂;或者我介意,那么我可能要有建設性的去創造可能的方式增進關系。
我現在也進入了襯衫游戲
襯衫的正面“我假裝不跟你計較”,襯衫背面“我其實只是很討厭你了,等我搜集足夠多的點券之后,我就會給自己贏得一個不用內疚的破壞你的行為”
4
我真實的內心是想要破壞她們的,也不想共情和理解他們。在這樣的狀態中,我們會搜集更多的點券,甚至還有搜集朋友的,比如“某某也覺得踏實很糟糕的。
我并不在一個ok_ok的角度出發,而是處在我ok,你不ok的角度。
暫時還做不到吧,我要想想該如何走出游戲。
很明顯,從前我是即刻進入游戲;現在,我是在積攢更大更有殺傷力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