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讀書。
一個人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對于我們這個年齡來說,時間是真的非常少。但是世界上的書又太多了,幾輩子也讀不完的。所以,我們現在就要有選擇地讀書,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讀。目前我是在按照尋虎老師的書單在讀書,收獲是很大的。最大的收獲是讀書品味提高了。我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和我們單位總監(jiān)關系比較好,因為有共同的愛好,喜歡看書和寫點小文章。以前看她的文章,我就覺得寫好得不得了,我自嘆不如。但是后來在訓虎老師的指導下,從去年10月份到現在,差不多讀了二三十本書。現在再去看總監(jiān)的寫的文章,就覺得不怎么樣了。這就是老師經常跟我們說,要讀就要讀一流的書的原因。
怎么讀書呢?
對于我們這種要寫文章的人,和以讀書為消遣為目的人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們讀書就是讀感受就是練筆。具體怎么操作呢?
那就是一本好書讀兩遍。
第一遍閱讀要快速,把握整體感受,就是審美的感受,對作品的和諧整一有感受,感受到作品的意境 。
第二遍閱讀找意象。看作品意象是如何串聯成意境的,其中的氣韻是如何流動的,作者的感受是如何推進增強的。我們一定要讀出作者的感受變化起伏,以此來訓練我們的感受力,這是主要的。我們也不必寫讀后感,也不必摘抄經典的句子.因為那些句子始終是別人的語言,我們寫文章的時候,是用要自己的語言來寫自己生命的感受。
再說寫文。
我們在寫文表達心思意念的時候,為什么要寫意象,因為這樣的文章才具感染力啊。用流行的話來說,這樣的文章才走心。
1。什么是意象?
其實意象這個詞不好解釋,也不怎么好理解。但它愈難解釋,愈有人要解釋它,因此它的定義不止一個。但我們從不懂到懂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管哪種定義,都可以幫助我們過渡,去理解意象得含義。
意象是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我是這樣理解的:
"意中之象”的“意”字就是“意中人"的那個“意”字。可能我們每個人在青春期的時候都有過對意中人的想象,意中人是藏在我們心意之中的。我們會把很多優(yōu)點放到他身上,讓他成為一個很完美的人,但現實不一定有這樣的人。或者雖有其人,但其人對我是精神上有意義,是心靈上的供奉。比如你喜歡某個明星,你絕不想過真的要娶她或者嫁給他。但當其人在我們意中時,我們能清晰地看見、聽見、甚至聞見他的氣息,這是一種很逼真幻覺。在如此這般“意”中,就有了這樣一個象,這個象是具體的樣相。
換句話說,意象就是有情有意味的具體形象。
意象可以是具體的一些人事,比如你的意中人。可以是一個場景,比如我們熟悉的朱自清的《背影》里的父親的背影。也可以是一個情節(jié),比如老師愛舉的《水滸傳》里林沖風雪夜被逼上梁山的那個場景。它們就像一個個電影畫面,是活動的,發(fā)展的,和其它事物相聯系的,可以延伸,可以生發(fā)的,活的東西,是有生命力的東西。
2。意象從哪里來呢?
它來源于一個人從童年開始到現在的整個感性生活。在時間的長河里 ,某些場景沉淀下來,屢屢出現,充滿著感情。比如說一只翠鳥在站在池塘里的蘆葦上,隨風搖晃,一條狗圍著你轉來轉去.......這樣的記憶會有象征的價值,但究竟象征了什么?我們就要拷問自己。怎么拷問?那就是我們回到最初,去審視事物最初的樣子。回到那個時刻,回到那時的心情,這個時候我們的感受才是真的感受。這樣的場景就有我們真正的思想感情,這就是意象。
意象是從我們心里浮上來的,是真實發(fā)生的,不是想像的,也不是眼睛看到的。
拿我的《梧桐花開》來說。我寫到:梧桐花開了,飄落下來。其實這里的梧桐花不再是樹上正在開的或者正在掉那些花了,這些花是我心中的梧桐花,是有我的感情在里面。因為這梧桐花跟我的奶奶有關聯,我當時出麻疹,奶奶用梧桐花熬水給我洗澡,救了我的命。對奶奶的感情和思念就融入進了真實的梧桐花,就變成我心中的梧桐花了,就這是意象。
3.意象怎么打撈?寫意象時的姿態(tài)要怎么擺?
有些意象可能會自己蹦出來,但大部分意象都需要思考和打撈,我們需要進入一種沉浸狀態(tài)。比如你可以一個人散步,邊走邊想;也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在那里沉思;我呢喜歡睡前躺在床上靜靜地回憶,會有很多場景浮上來,為什么會經常想到這個場景?和什么人有關聯呢?這些場景意味著什么?我就展開聯想,慢慢地就會找到意象的意味,感受這個時候馬上就出來了。
有了感受,有了意象,就可以寫了。怎樣讓我們的讀者進入那個意象,或者說,使那個"象"進入讀者的"意"中,使讀者神游于意象之中,就好像被文字催眠了一般,在夢里一樣呢?怎樣才能達到這個效果?
這就需要寫意象時的姿態(tài)了。
寫意象時的姿態(tài)怎樣才美?——沉浸進去!走進我們的那個意象里面去,走進你的那個小世界里去,這是很一種很朦朧的狀態(tài)。通過描寫,注意是描寫,不是敘述,依靠象征和隱喻的手段達成,這樣的文字才會打動我們的讀者,讓讀者感受到我們的意象,不是知道意象,是感受。
拿我寫《梧桐花開》來說吧,寫的那個時候的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靈魂出竅,回到童年的那個我那里去了,那個我正在經歷我寫的那些事。我完全沉迷進去了,所以這個時候的感情是最真實,動人的。寫到最后的時候,我真的是傷心地哭了一場。
4。意象有哪些作用?
我們知道,語文有兩大缺點:一是代表的事物永在變化發(fā)展,二是不準確。
這兩點就限制了我們不可能把一個事物的方方面面都描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意象可以做到這一點,在意象里我們只需要說出一部分或者露一點點,也就做到了空白留意,就會給讀者提供廣闊的想象和回味余地,就可以反映一個事物方方面面。
所謂“言不盡意,立象盡之。”
舉個例子。一個人描寫一個美女,說她的身高有幾尺,腿有幾寸粗,肩寬是多少,寫得很準確,可是你看到了什么?但是如果這樣寫“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模模糊糊地,你又看到了什么?
這就是意象的厲害之處。
再舉一個老師經常舉的例子,說你描述一張桌子的意象,就蘊含著你對它的觀察和理解,雖然是一個很小的視角,但是如果是有穿透力和洞察力,那么就意指了桌子的全部
5。文章的意境如何產生?
意象的串聯組合,就構成了意境。
也就是說意境是具體的事物組成的整體環(huán)境和感情的結合。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通過意象的表達或誘發(fā),是自然形成后。讓讀者去體悟,讀了之后的余味是悲傷的?還是沉郁的?或者是絕望的?
但是意境的形成不是意象的隨便羅列就可以形成,它是靠你的感受來推動,一個個地展開你的意象,這個過程就是氣韻,意境就自然形成了。
意象構成意境有兩種情況:
一是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比如下面這個例子,我特別喜歡。
《霧》
霧走來
小小的貓腳
它坐著
縱覽海港與城市
沉默地彎著腰
然后向前移動
美國詩人桑堡的詩歌,全詩只有一個意象:霧是“小小的貓腳”。看到貓腳這兩個字,我們的腦里立即浮現出那可愛的,摸起來軟綿綿的貓,走起路來躡手躡腳,一點聲音也沒有,是不是?這里是用了比喻,把霧比著小小的貓腳。詩人對霧沒有一處主觀抒情的描寫,也不加一句評語,但他對霧那種輕柔與神秘的獨特感受,融進了“小小的貓腳”,具體而形象,使詩歌含蓄、集中、凝練富于感性。
二是多個意象構成一個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意境。比如:馬思遠的《秋思》里就是很多意象的組合。枯藤 老樹昏鴉合成一個意象,寫出有些生命找到歸宿,小橋流水人家合成一個意象,寫出有些生活得到安寧;
總之,意象加意象就有了意境,好的意象放在最恰當的位置,就是真正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