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兩個月前,我在鳳凰網的“讀書”欄目中讀到《呼喊在風中》的簡介,隨后書名便在腦海中縈繞不已,購買此書的念頭不斷閃現。對比“淘寶”、“當當”、“亞馬遜”等網站,我發現該書降價的幅度很小,按全價購買又覺得有點貴,于是一再拖延,直到上周我才決定網購。通過搜索“淘寶”,我選定一家以23元銷售此書的網店,性價比挺高,可又擔心欺詐,反復和店方溝通。他們又是截圖又是承諾所有售書,皆為正版。我抱著嘗試的心理,訂購此書,并跟蹤整個銷售流程。三天不到,此書終于到手,期待已久的心情終于釋然,于是趕忙給店家點了贊,并發自內心給予好評。
計劃四天時間讀完此書,最終用了近一周時間,中間因一些瑣事不能手不釋卷。盡管閱讀過程并不連貫,但是該書的大致內容還算了然于心。
封底內頁交代成書的緣起,其實這來自一個“媒體事件”,作者王磊光無心插柳而柳樹成蔭。他在2015年春節前夕,應朋友之約而做了一個題為“近‘年’情更怯”的演講,后來稿子被傳到網上,媒體以《一個博士生的返鄉筆記》為題發表,一時引發熱議。風借火勢,火助風威,“三農問題”一直是輿論的熱點,這個針對當下鄉村的思考備受各界關注。于是,在出版社的再三相邀之下,王博士整理一些舊文,匯集洋洋灑灑22萬字,并以“呼喊在風中”作為書名而出版。
書中既有記敘平淡的生活,也有對現實的思考,這是當下中國文化的橫切面,從中可以發現廣袤鄉村大地上無處不在的問題。作者憂慮知識的無力感,關注一位鄉村教師的命運,希望能引起人們對鄉村教育的重視。對家鄉板栗的悲哀,對表哥親事的痛惜,對二父生活窘迫的哀嘆......字里行間浸透底層的艱難。和眾多反映鄉村“淪陷”的作品那樣,書中談到了環境污染,人心不古以及潛在的災難。很顯然,這本書包含濃濃的鄉愁,而鄉愁乃人類尋根溯源的文化現象,從古至今,從未中斷。鄉愁早已成為游子思鄉精心構筑的一處精神圣地。鄉愁猶如一條涓涓細流,攜帶往事一路流淌,淺吟低唱,在漂泊異鄉的每個人心中匯聚歌謠,成為永恒的精神家園和儲存文化記憶的一方版圖。有故鄉的人對鄉愁體會最深,一句鄉音可能觸碰心中最敏感的部分,可能引發對過往無窮無盡的追憶。
這本書純屬作者的個人視角和生活經驗,夾雜著一些感受而寫成的。書中既有對故鄉的思念,也有對故鄉的抱怨。書中所述人物和事跡差不多局限于他的家鄉和親人,通過他們的遭遇而引出的種種思考。這些文字很接地氣,盡管講述的是大別山深處的事情,我覺得豫東平原地帶同樣存在。作為農民的后代,毫無疑問,寫作就是站在小農的立場,對于當下發生的不合理事情,加以分析和批判。作者認為自己人微言輕,呼吁不一定起到什么作用,但是他仍然要呼喊,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即便聲音被風吹散,也要堅持為民請命的做法。這不由讓我想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古圣先賢,他們面對強權神色不改,如今的知識分子能夠獨立于權力之外保持獨立的思考,何其難也。
堅持底層寫作,我覺得這是一個富礦,有很多寶貴的東西可以挖掘,形成文字之后,值得思考和珍藏。這兩年我對此類非虛構文學很感興趣,不僅關注了梁鴻的“梁莊”,還關注了白俄的阿列克謝耶維奇,她們直面現實的勇氣讓我心生敬佩。盡管我的寫作不能達到很高的水準,但是我也要堅持表里如一,懷有一份真誠去忠實記錄平凡的生活,向瑣碎而珍貴的時光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