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自己想要與不想要的結果,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創造形成,由自己心想而事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一面鏡子,反映自己內在的心智狀態和思想境界。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事與愿違,在將問題推向外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想想是否我們自己并不如想像中那樣明白自己。
比如生活中的常見例子,我們去購物中心買衣服,進入一家店,導購員熱情的迎上來,介紹今年流行的款式、色彩和面料,再結合對我們身材的判斷推薦了一款服裝。試穿后感覺也不錯,于是付款。
從購物中心出來那一刻,心里就開始嘀咕這件衣服真的那么好嗎?好像和幾年前一件舊衣差別不大?如果第二天有朋友評論顯老顯胖如此等等,我們就徹底認為此次購物失敗。甚或遷怒導購過于熱情。
對于人生很多比買衣服更大的問題一樣,我們很少深刻思考過我為什么這樣做?
一輩子的起起浮浮,悲悲喜喜,永遠在選擇被選擇間,感覺被人牽著走,是什么在主導我們的命運?
《大問題》中陳列了一些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每個人自己的人生。
這些問題都旨在讓我們清楚的說出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相信什么,比相信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理由,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哲學正是從相信的理由開始展開的。
1.關于我是誰
哪個“真實”,是我坐的椅子,還是構成椅子的分子,還是坐在上面的感覺?
怎樣證明你不是如條件反射的機器,而是有心靈?
如何在夢中證明自己不是在做夢?
如果自己是一部小說的人物,你的特征是什么?
你怎樣向外星人介紹自己?
這些“我是誰”的問題當然不是回答“貧僧法號玄奘”之類,問的是“我”的本質。
近幾年的科幻電影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景:虛假記憶被植入,意識能夠先獨立存在,然后和物質的肉體結合。
物質世界已經成為了劇情的次要部分,意識進入了一個宏大到足以媲美物質世界的虛擬世界。不禁讓我們想到“莊公夢蝶”。
2.關于我從哪里來
你為什么信或不信上帝?
如果所有人都認為地球沒有轉動,只有你一個人說地球圍繞太陽轉,誰錯了?
殺生在任何情況都是錯的嗎?
好人好報,惡人惡報一定公平嗎,如果不,為什么還要做好人?
你是否做過不牽涉任何人完全屬于自己的決定?
自由總是好事嗎?
拋開受精卵和物種起源,還有一種可以理解為“自我意識”的起源。
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是我們的意識,理念和經驗。而這些背景人與人各不相同,每個人的不同時刻的認識也不盡相同。
佛陀提出“無我”,是為了“破除我執”,當我們過于執著于“我”,就會產生“我見”。
3.關于我到哪里去
有沒有你愿意付出生命的東西?
如果生命只有幾分鐘、幾天、幾年你如何過?
人和昆蟲的生活目的有什么不同?
如果有個“快樂箱”,每天無需做任何事,只是體驗快樂過一生,你會進去嗎?
為什么要或不要孩子?
當問“到哪兒去”時,如果是指我們共同的終極去處,既然人人相同也不用問。
但從一個“目的”或是“目標”上說卻人各有志。而因為我們太容易受外界的打擾,像坐電梯,我們偶爾會和去不同樓層的人一起下一樣,如果沒有清醒的目的,我們隨時會迷茫如夢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