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推薦閱讀

今天想和大家推薦一本書——《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這本書的原著是一本心理類的暢銷書,作者旨在幫助讀者找尋生活中的主導權。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使我們倍感焦慮、抑郁、內疚的事情,當這些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或者當那些糟心的場景一再回訪,我們該如何避免自己的不良的反應呢?我們又該如何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保持那個積極、健康、陽光、有為的自我呢?

這本書出自阿爾伯特?埃利斯,大家可能對他不是很熟悉,但在美國和加拿大,他被公認為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應用心理學家第二名(卡爾?羅杰斯第一,弗洛伊德第三)。埃利斯是一位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學家,并且他也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認知行為療法的鼻祖。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這本書主要闡述了三個方面,分別是識別壞情緒、辨別壞情緒來源以及如何調節壞情緒。

下面讓我們共同走進這本書,一起來學習這部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吧!

一、識別壞情緒

要想讓自己的情緒不被他人左右,我們得先識別出有哪些壞情緒在影響著我們。

作者在書中列舉出了四種壞情緒,它們分別是過分煩躁、過分生氣、過分抑郁、過分內疚。由此可見,壞情緒實際上是一種偏激、過度的行為。

當然壞情緒肯定不只這幾種,所以作者告訴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其實都能識別出壞情緒的到來,有時候只是你不愿意承認罷了,你心里實際上明白得很。

因此,我們正視壞情緒的到來,不要逃避,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土里,而是要直面問題,迎難而上。你若不正視它,那壞情緒依然還在那里,不悲不喜。俗話說的好,你不解決問題,就會成為問題。接受現實,才算是邁出了第一步。

二、壞情緒的來源

心理學上用“ABC”模型來解釋情緒的產生。其中,A是引發我們情緒的事件,B是我們對這件事的觀點、看法,C是結果,也就是我們的情緒。當壞情緒來臨時,我們通常的做法是試圖改變A、抱怨A、抗拒A,覺得應該要讓外在環境有所改變,以達到我們的預期設想的樣子。

但作者告訴我們這樣做顯然是很難有成效的,舉個例子,你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這個時候你覺得自己能夠改變大學的錄取條件,試圖讓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學為你降低錄取分數線,從而實現你的大學夢嗎?答案肯定是不能,即使能也要付出太高的成本,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他們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又比如,你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她是你心目中的理想伴侶形象,你認定這輩子就是她了,但她卻對你毫無感覺,而是喜歡上了別人,你又覺得自己有多大把握能讓她喜歡上你呢?

事實上,我們只要調整關注的焦點,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可能之前一直困擾你的情緒就會瞬間消失。作者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改變的是B,即我們對待事物的觀點、看法。事物本身并沒有定義,是我們自己給它賦予了一定的意義。為此,我們完全也可以為他們賦予其他意義,只要我們愿意。

據科學研究結果表明,我們的大腦具有高度可塑性。什么意思呢?這意味著,人類的適應能力比他們想象中要強的多。人們常常會高估生活打擊對自己情緒負面影響的持續時間。為此,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調查,他們問熱戀中的學生,如果你跟你的戀人分手了,兩個月之后你的心情會是怎么樣的?他們都說那我肯定會非常悲慘。然后心理學家又去調查那些真的分手兩個月的人,發現他們根本沒那么難受。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三、調節壞情緒

作者在調節壞情緒上,為我們支了三招:警惕絕對化、警惕概念化、警惕糟糕化。

1.警惕絕對化

比如,我必須要成功,我一定能夠解決,我對她這么好所以她必須也要對我這么好。總而言之,人和事就得沿著我想要的方向去發展,如果不是,那就太可怕了。

記住,我們不是超人,也不是上帝,更不是神仙,沒有什么事情是絕對的,耶穌都不知道他最后會被人陷害,更何況你呢?

正確地對待自己,知道自己是普通人,也有缺點,不要給自己這么大的壓力和期待,期望越高,失望越高。那些暗戀的人之所以那么痛苦,就是因為他們總是一廂情愿,永遠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為自己這么愛對方,所以ta也一定會很愛我吧!唉,真希望你早點明白,你愛的人并不一定愛你,畢竟我經歷過,有多痛苦,我知道。

2.警惕概念化

我們總是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以偏概全。在聚會里,看到那個男生不愛說話,就斷定他一定是個內向的人。其實,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種可能,現如今人們正在試圖擺脫這種刻板印象。

有一本書就很好地闡述了這個問題——《平均的終結》。這本書旨在告訴我們不要輕易用平均主義的思想評判一個人,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景表現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在班里不愛說話,但他在宿舍或者朋友那卻眉飛色舞,能言善辯。所以,永遠不要用你的想法去揣測對方的心思,這樣猜下去,永遠也猜不透。

告訴自己,在沒有全面掌握信息時,別瞎想。

3.警惕糟糕化

這世界不免有一群人,他們天生憂郁,多愁善感,總是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他們看待問題,總喜歡往最壞的方面去想。而自證預言告訴我們,如果你總是往壞的方面想,那結果肯定不會好到哪里去。

為什么總要把事情想得那么嚴重呢?哪有那么多的萬一,即便有,你也不知道呀!未來這么多不確定性,難道我們要把寶貴時光耗費在這么無光緊要的想法上嗎?

戴爾卡耐基曾在他的《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到,90%你所焦慮的事情都不會發生。那么,還有必要去焦慮嗎?

事實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稍微總結一下,要想主宰你的情緒,得先識別有哪些壞情緒,比如過分煩躁、過分生氣、過分抑郁、過分內疚。其次,我們知道了想要通過改變A來改變情緒很難做到,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B,即我們的想法和觀點來調節情緒。最后,我們要警惕絕對化、概念化、糟糕化,不輕易產生壞情緒。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是一本溫暖的書,閱讀過此書的讀者多半都會被它所打動,因為書中確實有很多耐人尋味、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的地方。如果有機會,請你一定要好好看看這本書,因為我相信它肯定能對你有所幫助,尤其是在心靈成長這一塊。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是愛學習的Wallace,感謝你來讀我的文章!

既然來了,請點個贊再走吧!

既然喜歡,請關注我的簡書ID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