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經商
五十年代中期的農村,已逐漸成立了初級合作社。小棉的互助組也入了社。十八歲的劉小棉早已出落成一位典型的農村姑娘。身子挺拔直立,頭總是昂著,好像有一種使不玩得勁兒。她的臉色微黑,鼻梁高高的,一雙眼睛黑寶石般嵌在臉上,平靜時不見聲色。遇到情緒的變化,黑色的寶石會發出奇異的光芒。
劉小棉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在大宅院里。白天,小棉清亮的聲音以及青春健美的身影為大院子增添很多人氣;晚上,母女倆隱進了屋里。油燈一熄,大院子靜下來,如何靜呢,一些蟲子受不了這靜,就斷斷續續叫起來。
小棉在鄉村這種環境里成長起來,懂得了人情世故,她用自己的乖巧和懂事取得了當家子們的信任。
她漸漸明白,向有些權勢的人物低些頭,自己會好過些。但自己從不失了分寸。她知道自己如此做是想在村子里占有一席之地,日子好過一些,不受人欺負。互助組時,母親小腳下不了地,小棉就和本組的老鄉們日出勞作,日落歸“巢”。
小棉骨子里有祖輩經商的基因。當時,有些物資奇缺,國家明令不讓倒買倒賣,稱之為投機倒把。與其說小棉想把日子過好些,讓瘦弱的母親能吃上肉,不如說,小棉按捺不住做生意的一顆活躍的心。她就偷偷地干起來。
一列東去的火車“哞”的一聲劃破了黑夜的蒼穹,小棉和當家弟弟劉連義坐在車窗前。他們望著暗暗的沉夜,心里卻感到興奮。行李架上放著他們在家私下里收購得三十斤皮棉。
東邊的天發白時,他們趕到了漢州。兩人背著皮棉在晨霜中步行十里到了劉連義的三姨家。還好天還未大亮,村子里沒有見到什么人。他們也怕被治安員查到,被抓了投機倒把的典型。
三姨父也是在暗里倒騰的生意人,他有渠道賣掉各樣物資。這次他都要了他們的皮棉,并把他們要帶走的紅薯干準備了下來。紅薯干也是帶回家賣得,家里紅薯干每斤要貴幾分。小棉他倆皮棉掙了6元,回去時除了帶了一口袋紅薯干,還弄了些大鹽背回家。這里的鹽要便宜一些,準備回去賣給周圍的鄰居鄉親。
小棉和劉連義下午的時候趕回了家。村子里的人們其實知道他們做什么,治安員也是睜只眼,閉只眼。當時鄉親們的日子過得窮些,他們也愿意把手里的皮棉賣掉換成錢,買成洋火,孩子上學用得紙和筆。所以,每個村子里都有類似小棉這樣的人。不過,像她這樣的年輕姑娘干這個的幾乎沒有。
那個年代,如果趕上嚴的時候投機倒把也有被捉住的,厲害的要判刑,輕的要被批斗。小棉倒是沒趕上,治安員總偷偷告訴他們一些信,兩人就消停些日子,要知道過年過節的點心是不能白送的。
村子也是個小社會,中國人是講究面子人情的。小棉在生活的熏陶下懂得了權衡利弊,更深諳人情世故,但她僅僅是保護自己,保護母親,違背良心和信用的事兒,她一次沒干過。她倒是沒把做生意當成一件不光彩的事,在這姑娘的腦子里固執地認為,這叫互通有無,自家還能贏利,是好事。
小棉這樣不怕辛苦地倒騰,和母親的日子活泛起來,她娘吃得用得倒是沒發愁,但一輩子好脾氣的娘知道自己修了一個好女兒。
無戒21天訓練營,寫作練習第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