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代入感意味著通過寫作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國外一個乞丐行乞,紙牌上寫的是:我是盲人,請幫助我。路人行色匆匆,幾乎很少施舍。一位女士經過后,在紙牌上寫了另外一句話,結果施舍的人絡繹不絕。
那位女士寫的文案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但我看不見。
代入感是符合讀者審美和幻想,是讀者想要做的,但是現實中卻做不到的。
代入感是真實性、合理性。
代入感是讀者對角色的認可和共鳴。
代入感是讀者將自己想象成主角的一種行為。
所謂的代入感,可以從四個維度散發思考:情感、行動、畫面、心理。
1、從情感上得到共鳴。
2、從行動上感知到利益。
3、從畫面上身臨其境。
4、從心理上尋求安慰。
代入感落到執行層就是:畫面感,故事感。
畫面感:讀者邊度你的文字,腦海中就自然浮現出畫面。
故事感:一邊讀文字,一邊腦海中就演繹出故事。
- 1.代入之角色 --- 明確你要帶入的角色
帶入不同的角色,故事架構就會不同,要渲染的畫面感視角也會不一樣。
假若你代入的是品牌,我們通常講創始人或者公司的故事,論及產品,我們可能還會講到研發的故事;假若我們帶入的是受眾,我們通常傳達的是用戶擁有這款產品的絕美體驗,帶用戶身臨其境感受這種美好的未來,還可以切換不同的角度的用戶故事。 - 2.帶入之畫面 --- 畫面描述要具體
有研究表明,人類的五官感受的深刻程度依次:視覺(37%)>嗅覺(23%)>聽覺(20%)>味覺(15%)>觸覺(5%)。我們可以充分運用這個規律,描述用戶看到的,聞到的,聽到的,嘗到的,摸到的。絕對不能用太多的華麗辭藻堆砌,一定要寫的具體。文章提供的具體信息越多,讀者腦中構建的畫面也就越精致,仿佛是讀者親眼所見。 文章觸動的五覺越多越細膩,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越強烈。 比如:
無畫面感:精選上等牛排;
有畫面感:牛排在鐵板上呲呲作響,優化和肉汁四溢。真真肉香撲鼻而來,沒有防備,你的口水已經悄悄流下...
- 3.帶入之故事感---故事能影響讀者
人類喜歡聽故事,也更容易記住故事。故事擁有能夠影響人類情感,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力量。正如亞里士多德曾說:“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
代入感來自我們俗成的社會規范,來自真實,來自合理,來自熟悉,來自專注,來自人的共情,來自讀者的代入其中。
應該如何培養和提高自己的這種“代入感”呢?
一是要加強學習、做到博覽,多學習各學科的知識,多看各種執點的報道,盡可能做到對什么都懂一點,如此以來,寫文章的時候,不管是什么話題或場景的,都會覺得有話要說,不會覺得“沒墨兒”。
二是要換位思考、做到忘我。增強“代入感”,就要在寫作的時候,忘掉自己的身份,提高站位、著眼全局,與講話者同步思維、同頻共振,想其之所想,講其之所想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