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有關“智能主體(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與設計”的學問,而“智能主體是指一個可以觀察周遭環境并做出行動以達致目標的的系統。包括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可以是可能、能夠的意思。替代銀行員工,我方認為不僅僅是替代員工本身,而是替代銀行的工作和轉變工作方式。
我將從三個層面闡述我方的觀點。
第一,這是一個人工智能的時代。人工智能代表了信息技術的未來。這個時代的標志不僅僅是一個應用的出現,或一個算法的改進,或一場比賽的勝利,而是人工智能重新定義我們生活的世界。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會看到人工智能從狹窄走向寬廣,從完成單一任務到完成多個任務,從解決一個特定問題到解決一個領域甚至跨領域的多個問題。人工智能已被寫入十三五規劃,銀行作為這個國家的重要組成步伐,必須跟上趨勢步伐,才能不被淘汰。更何況它已經到來,并且就在我們身邊。
第二、人工智能的能力已經毋庸置疑。國內外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已有諸多成功案例。美國的Wealthfront和Betterment、英國的Money on Toast、德國的Finance Scout 24、法國的Marie Quantier等均成功將人工智能引入投資理財。掌管90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Cerebellum,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從2009年以來一直處于盈利狀態。在國內,螞蟻金服已成功將人工智能運用于互聯網小貸、保險、征信、資產配置、客戶服務等領域;智融金服利用人工智能風控系統已經實現月均120萬筆以上的放款,常規機器審核速度用時僅8秒;招商銀行的可視化柜臺、交通銀行推出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嬌嬌”等則在智能客服領域做出了早期的嘗試和探索。人工智能已經向我們展示了它強大的替代能力。
第三、人工智能將從銀行的四個方面進行替代。一是前臺業務,包括智能客服、智能呼叫、自助服務渠道、智能身份識別。二是后臺分析支持,包括大數據驅動營銷模型,數據挖掘和智能風控。三是輔助決策支持,包括產品決策、代價決策、企業戰略和流程決策、投資決策。四是,企業運營,包括安防系統和IT系統。這種替代絕不是一種以大規模失業為標志的災難性事件,而是人類社會結構、經濟秩序的重新調整,在調整基礎上,人類工作會大量轉變為新的工作類型,從而為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人類生活的進一步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