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開溫故古詩詞之旅。詩三百篇是我國最古老的詩集,開千年詩詞燦若繁星之先河。最古老的最美好,文人之詩殆源于初民之歌,是故追本溯源,當從詩三百始而下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夭》是國風·周南第六篇,是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這是一首賀新娘出嫁的詩。全篇以桃樹的枝、花、果葉作比興,為年輕美麗的新嫁娘唱出了一首優美贊歌,不僅渲染出成婚時歡樂熱烈的氛圍,更烘托出新娘與家人和睦相處延續血脈的美好品德。
全詩分三章,層層遞進,語言精煉。第一章以鮮艷的桃花比喻剛新娘的年輕嬌媚,第二章以花落后所結累累碩果,祝愿新娘早生貴子、兒孫成群,第三章則以桃樹的枝繁葉茂來象征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滿,其樂融融——這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并且與桃花的自然生長過程相適應,情景交融,渾然天成,妙不可言。
此詩亦開用桃花比喻美人的先河,后世詩詞中多有化用仿效。諸如“面若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紅”“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等,足見詩經影響之深遠。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by姑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