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開始寫文章的人越來越多,每個人都有很強烈的表達欲,想要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不過,大多數人急于表達自己,寫出來的文字只能算是自說自話。
幾乎所有分享寫作經驗的文章中都提到,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就要多讀多寫多思考。
在《寫作完全指南》這本書中,作者提到的寫作的基本邏輯順序,其實并不新穎。
寫作的六大步驟:目標→讀者→頭腦風暴→組織→寫初稿→修改
這幾大要素看起來很完美,不過實際寫作過程中,完全按照這個順序來寫的人很少。而且,對于打算學習寫作的人,這種強制性的寫作順序會限制你的思維方式,使寫出來的文章沒有特點大眾化。
記得前段時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說自己堅持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的習慣已經很長時間了,生活工作有了很大進步。她給的方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早起+早睡”。
不過,其中的先后順序不同,先早起,再早睡。
明確了自己一定要早起的目標,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達成目標。所以能夠跳出了大家普遍認為的“早睡早起”的思維定式,這也是她能夠堅持每天早起的竅門。
同樣的,我們在寫作時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么?
就拿我現在寫的這篇書評來說,我在認真閱讀完這本書以后,發現書中有很多我之前不知道的知識和技巧,我了解到原來寫作還有這么多思維層面的邏輯,而不只是別人口中簡單的多動筆寫。
所以,我寫這篇書評的目標就應該是,讓看到這篇書評的人了解到這本書的精華內容。
確定目標之后,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應該以一種尋找閃光點的心態。一邊閱讀一邊記下重要信息的頁碼,便于之后的重讀。
如果一本書中的閃光點太多,像我之前看過的一本《做出好決定》,書很薄但是每一章節的內容都極具實用性。那么在寫書評是就要有所取舍,選出自己感觸最深的幾點作為主要脈絡,再結合個人的思考來豐富觀點。
作者的觀點加上自己的看法,在腦中快速搜索以前是否有看到過類似的觀點,頭腦風暴來組織語言。這也就是常說的看書過程中要多多思考,想想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
新手寫書評最可能出現的問題,要么把書中大段大段的文字照搬過來,想要做到面面俱到;要么通篇都在說對這本書的喜歡或者不喜歡,個人情感成分太多,會讓讀者搞不清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翻看自己做的筆記,列的文章大綱,然后開始寫初稿。既然是初稿,那就盡量把自己能想得到的通通寫下來,寫的內容越多,后面修改時才越清楚圍繞文章主旨,可以保留哪些去掉哪些。
斯蒂芬金在他的《寫作這回事》中,就給大家說了他每天都會寫2千多字,然后放在一旁不管。過一段時間之后,再拿出來修改,把華麗的形容詞、繁復的句子都刪掉。
修改過程的難度并比不寫新的內容容易,這是二次創作。就像雕塑家一樣,經過反復考量打磨,把多余的石頭鑿去才有了完美的杰作。
這本書中的一大特點是,每一種文體作者都有詳細的介紹,并且列舉出了“這樣做”“不要做”兩個方面的。
作者勞拉-布朗,她有著30多年的寫作輔導經驗,所以對于不同人群、不同文體的寫作都有很深的研究。
在“這樣做”一欄中,她給出了很多可行性強的方法,而在“不要做”一欄中,也指出樂很多人容易犯的錯誤。
所以在照著書上的方法寫作時,就有規則可循,及時檢查自己哪方面做的好,哪方面需要多多改善。書名《完全寫作指南》,“指南”二字就體現在在這里。
除了介紹寫作的流程,書中羅列了日常工作生活的我們可能用得上的文體。大到幻燈片演講、個人簡歷、科學實驗報告、申請大學/獎學金,小到發票、個人日記、請假條、菜譜…
這是一本對每個人都大有裨益的寫作書,別再借口說自己沒看多少書,文筆不好之類的話了,趕緊跟著書中的方法動手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