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覺得“好好說話”這件事挺不容易的,因為我從來都做不到,這并不是說我平時對待他人時態度極其惡劣,不懂得顧及別人,只是在應該好好說話的時候選擇了惡劣的態度,比如我在和陌生人交流時總是展現出極大的耐心和容忍,但在對家人的溝通中卻總是不耐煩且態度惡劣。
不只是我,對大多數人來說,和家人好好說話是極為困難的,家庭是溫暖的港灣,但也是矛盾的集合體。我曾以為是因為我們和家人過度的親密導致彼此之間沒了界限,使得我們以為彼此都可以準確無誤了解雙方的想法,但事實上由于語言和詞匯的限制導致不能互相理解,因此產生了許多誤解與矛盾。這樣想沒有錯,但對問題的解決沒有一點用處,我知道是哪里出了問題,可是沒有解決的辦法,就像醫生知道病人得了癌癥,但是卻治不了。
所以我感到非常的困惑,不停地在“無法好好說話”的境況下掙扎,每一次在和家人交流的時候總是容易和他們對抗,產生溝通上的暴力——不能好好說話,即使不停地在提醒自己要“好好說話”,可每一次都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貓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意。
我暑假在家的時候,有天晚上我媽對我說:“你現在怎么那么愛講臟話!”我立馬反擊::“我咋了么,我?”我媽也帶上了情緒:“你上次發的那朋友圈視頻,你說的都是些啥話,難聽死了,”我知道我的確講了些臟話,可是克制不住自己內心條件反射般的自我保護并反擊的欲望,于是這次溝通便成了暴力溝通,自然也得不出什么好的結果。
這幾天閑來無事,經由菜頭叔推薦,我讀了一本有關處理溝通問題的書——《非暴力溝通》,一下子明白了為什么我們的日常溝通會充滿火藥味,也知道了如何才能“好好說話”,那本書對我的幫助就如撥云霧而見青天,使我如大夢初醒一般。
我們大多數人在使用語言的時候,傾向于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等容易引起他人不適的語言,這是我們語言系統的問題,所以當我們在和他人溝通的過程中,總會使他人傾向于反擊,他人的自我保護機制會促使他們這樣做,于是一個挑起暴力,另一個回之以暴力。在和親人的溝通中這種效果更為突出。
上面的例子:
我媽對我說:“你現在怎么那么愛講臟話!”(評價)
我立馬反擊::“我咋了么,我!?”(反擊)
我媽也帶上了情緒:“你上次發的那朋友圈視頻,你說的都是些啥話,難聽死了。”(評價)
《非暴力溝通》整本書都在告訴我們如何去避免暴力溝通。步驟說來也簡單: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就是將自己對客觀事實的不帶個人感情地敘述出來(當我看到……),感受則是將自己因為這種客觀事實所產生的感覺表達出來(我感到……),需要是表達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需要什么(因為我需要……),請求則是說出自己的具體的請求(請你/你是否愿意……)
還是上面的例子:
我媽對我說:“我上次看到你在朋友圈發的視頻里講了臟話(觀察)。我感到非常的不舒服(感受),因為我希望你可以做一個有教養的人(需要),你愿不愿意下次注意點少講點,甚至不講臟話?(請求)”
請問我能說什么?假如你是我,你會感到不適嗎?你會想要說出攻擊性的反擊語言嗎?我想不會的,我最有可能做出的反應是乖乖說“好的,母后”。
以上是從體會自己的方面闡釋如何好好說話,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還可以應用在體會他人身上,因為有時并不是我們出了什么問題,而是別人的暴力語言讓我們感到痛苦,此時我們應該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將其解讀為批評和指責,事件本身并不會使我們感到痛苦,真正讓我們感到痛苦的是我們對事件的解讀和反應。
《非暴力溝通》最讓我不喜歡的一點就是作者好像以為世界上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靠“愛”來解決,大家都是成年人,何必自己騙自己呢?真實的世界是什么樣子,自己心里還沒點逼數?
所以在使用“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不要見人就用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因為“非暴力溝通”的公式是建立在溝通雙方都對彼此沒有任何惡意,想要讓對方理解自己并作出改變的基礎之上,這樣才會是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如果見人就去來上這四招,那么除了“圣母”的天賦技能“母乳天下”之外,我想不出其他形容的詞語,其實也不用我說,等被現實擊打的體無完膚時他自然會明白。
最重要的一點:不要評價別人,這除了引起別人反感以外,沒一點用處。
禪定時刻:
這本書并不厚,很薄的一本小說,一個下午的時間完全可以很好的讀完,如果你和我一樣經常使用的是暴力語言,那么在假期里最好抽出時間讀一讀。但看完這本書,記下每一步,你也不一定會用,不一定會去使用,有幾個人說話前是帶著腦子的?所以正如佛教的那句箴言: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