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官,關注一下嘛~
這里能經常普及一些好玩的知識哦~
微信公眾號:智啟學社
+++++++++++++++++++++++++++++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
公元前228年,趙王殺李牧。秦滅趙。
公元前226年,秦將王翦破薊。
公元前225年,王賁水淹大梁。秦滅魏。
公元前223年,昌平君戰死,項燕自殺,秦滅楚
公元前221年,王賁滅齊
至此,當年的山東六國——韓、趙、燕、魏、楚、齊,全部為秦所滅。
而當我們翻看戰國年代的這段故事,細細分析六國的失敗時,除了治國理政上的失誤與政治體制的落后,我們還不難看到,地緣政治的規則對于國家興衰的重要影響。
在小說《大秦帝國之鐵血文明》對于六國滅亡原因的分析,大致是從內政方面著手的:
魏國亡于輕視人才,固步自封。
韓國亡于一味講計謀而忽視國家的法律建設。
趙國亡于亂政。
齊國亡于偏安一隅,直至齊國滅亡之前,竟已有五十年未有戰爭。
楚國亡于分治。
燕國亡于愚政,不審時度勢。
如果說治國理政的方式和方法決定了一個國家的上限,那么不同國家地緣政治的特殊性,將決定一個國家的下限。
地緣實力是秦滅六國的先天優勢;同樣,也還是拿破侖、希特勒失敗的先天短板,以及英、美在世界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先天優勢。
當今世界,因地緣政治規則而走向衰落的國家,也和幾千年前的東方六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今天的世界,紛擾擱置,恰如戰國爭霸。而其中地緣政治的規律,卻是古今共通。
秦的崛起,六國的衰落,我們又能從中拿到那些地緣政治決定國家興衰的奧秘呢?
我們將逐個分析戰國這七個國家的地緣政治環境,并且與歷史上的其他時代和國家進行對比,更直觀的了解歷史的走向。
(一)魏國
東方的“德意志”
春秋結束后,進入戰國年代。而在七雄中,第一個崛起的國家,并非秦國,而正是魏國。
三家分晉后,魏國拿到了晉國最富庶的土地,擁有西門豹、李悝、吳起等治國治軍人才。當時的魏國也因此得以稱雄戰國,諸侯對其十分畏懼。
“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蔽暮钣纱说米u於諸侯?!?/p>
——(史記·魏世家)
“任西門豹守鄴,而河內稱治。”
通過《史記》中的記載看到,在魏國建立早期,魏國的擴張及其迅速,
“(魏國吳起)擊秦,拔五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魏文侯)伐中山,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伐鄭。城酸棗。敗秦于注?!?/p>
“(魏武侯)七年,伐齊,至桑丘。九年,使吳起伐齊,至靈丘?!?/p>
“(魏惠王)二年,魏敗韓于馬陵,敗趙于懷。六年,伐取宋儀臺。九年,伐敗韓于澮。與秦戰少梁,……取龐?!?/p>
但是,到了魏惠王執政后期,魏國在戰國前期的霸業卻突然開始消散。在魏惠王十七年,“圍趙邯鄲。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于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史記·魏世家)桂陵之戰,齊國以逸待勞,在桂陵大敗魏軍,拉開了魏國衰落的序幕。后來魏國在馬陵之戰,再次被齊國打敗,“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龐涓),軍遂大破?!眱纱螖〗o齊國后,魏國頓時失去霸主地位,開始被列強宰割。以至于魏惠王向孟子感慨:“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三十一年,秦、趙、齊共伐我,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妒酚洝の菏兰摇?/b>
而這段歷史,無不讓人想起歐洲當年數一數二的強國——德國 。
德國在19世紀末時,經濟實力來到全球第二,雄踞歐洲;1900年,國內人口達到6000萬,遠超英、法,僅次俄國;在國內,擁有俾斯麥、毛奇這樣的治國治軍人才。同樣的,憑借這些強大實力的支持,他們輕易的打敗了丹麥(普丹戰爭)、奧地利(普奧戰爭)、法國(普法戰爭)。
可是,他們和幾千年前的魏國一樣,在一次戰爭中失利以后,便立刻衰落、崩潰。1916年,強大的德軍在凡爾登遭遇挫折,從此德國失去了一戰的主動權;二十多年以后,卷土重來的德軍一旦兵敗于斯大林格勒,德國就不得不開始面對一系列的失敗,最終敗亡。
這簡直是幾千年前歷史的重現。難道僅僅只是巧合嗎?
不過,如果從地緣的角度分析,我們會發現:戰國時期的魏國,與歷史上的德國,在歷史上有許多相似的地理政治環境因素,而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命運。
魏國的位置,正好處于華北平原的中間。北邊是趙國,西部為秦國,南邊是楚國,東部是齊國,而內部有包著韓國。在冷兵器時代,處于平原的中心位置,往往意味著無險可守。敵人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攻,都將是一馬平川。而夾在多個國家中間,意味著極大的被聯合包夾的風險。也就是所謂的“四戰之地”(雖然這個詞是形容趙國的,但是沒有比這個詞更合適的了。)
而張儀在見魏王時,就曾經對魏國的地緣環境,做出了及其正確的闡述:
“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諸侯四通輻湊,無名山大川之限。從鄭至梁二百馀里,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場也。梁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這些話的意思是——魏國土地縱橫不到一千里,士兵超不過三十萬。四周地勢平坦,像車軸的中心,可以暢通四方的諸侯國,又沒有名山大川的隔絕。從新鄭(韓國首都)到大梁(魏國首都)只有二百多里,戰車飛馳,士兵奔跑,沒等用多少力氣就已經到了。魏國的南邊和楚國接境,西邊和韓國接境,北邊和趙國接境,東邊和齊國接境,士兵駐守四面邊疆,光是防守邊塞堡壘的人就不少于十萬。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個戰場。假如魏國向南與楚國友善而不和齊國友善,那么齊國就會攻打你的東面;向東與齊國友善而不和趙國友善,那么趙國就會攻打你的北面;與韓國不合,那么韓國攻打你的西面;不親附楚國,那么楚國就會攻打你的南面;這就叫做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
歷史上,河南地區糟糕的地理位置和地勢劣勢,讓這里經常成為兵匪橫禍多發之地。
而德國的情況,及其類似。
歐洲西部的千里大平原,和華北平原一樣,無險可守;而德國和幾千年前的魏國一樣,也位于這片大平原的中間。
而且,歷史上的德國也和魏國一樣,進入了四處受敵的囧境。
一戰中,當英國、法國與俄國達成協約國關系以后,德國將不得不面對兩線作戰的窘境,失敗的命運其實就已經注定了。
同樣的,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以后,兩線作戰的德國便沒有了任何翻盤的希望。
戰國時代的魏國,與近代的德國,跨越幾千年,然而卻走上了極其相似的道路。這并不是偶然,而是相似的地緣環境的導向。
地緣環境的惡劣,導致了他們無法承擔失敗的風險,必須永遠爭勝、強大,才能生存。這使得他們必須奮發圖強。戰國時的第一次變法來自魏國的李悝;歐洲最先擁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國家正是普魯士。這些,并不完全是巧合,而正是形勢的選擇。
可是,也同樣因為地緣環境的劣勢,一旦出現失敗,他們的承受的打擊,也必然大于其他國家。所以,歷史上的縱橫家們,無不以此為心腹重任,杜絕此類隱患。
歷史上,俾斯麥不顧國民和皇帝的反對,堅持與俄國修好的政治戰略,是規避德國地緣劣勢,避免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手段。后來德國拋棄這一政策,注定了德國一戰的失敗。
諸葛亮曾告誡關羽:“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标P羽不聽,以故荊州丟失,敗走麥城。
(下節預告:韓國——屢遭洗劫的軍火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