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3—11.25蘇派名師會感悟錄

? ? ? ? ? ? ? ? ? ? ? ? ?2016年11月23日

? ? ? ? ?在2016年的第一場雪里,有幸第一次來到美麗的揚州,更有幸第一次聆聽景仰已久的北京師范大學王磊教授的報告。一下午三個半小時,老太太一氣講完還意猶未盡,期間竟一口水也沒喝,讓人佩服。大家講座自然是讓人滿載而歸,但也確有一些疑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1.課改十年推進成果不盡如人意,學生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未得到顯著提高的原因真的是因為中學化學教師的素養不夠沒按照課程標準頂層設計完成教學嗎?化學教師的素養若是不夠,那語文、數學、英語等其他學科的教師素養都好過我們,其他學科的育人任務完成的都比化學好嗎?課程標準的有效實施,除了執行者教師自身素養和執行力外,學生的能力基礎和現狀、中學化學教學情境、教學任務和教學評價的現狀肯定是不能忽視的要素,頂層設計者真的精準定位了嗎?2.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在于學科觀念的培養和學科思維方法的訓練這一點毋庸置疑,但觀念和思維的形成路徑究竟在哪?學生的觀念和思維從他親身經歷的活動中來而絕不是從老師的講授中來,專家們要求我們創建真實情境、走進實際固然絕對正確,但目前全國幾乎所有中學的現狀是,學生面臨最主要的訓練思維培養觀念的學習活動情境就是課后練習冊和考試檢測題,不管其是否合理,但必須承認這就是現狀!專家是否考慮過,在這樣的情境現狀中如何體現和培養素養的提升?而不是一味要求一線打破現狀去帶著學生走進生活?或者從現狀起步引導師生走向生活?3.新版課標的必修部分強調簡化內容突出觀念建構,可選修一的三本教材內容幾乎都在增多,王教授言下之意是大學科學界認為這樣那樣的知識必須在高中有介紹,課標組聞之有理就收入籃中,問題是中學化學的教學內容究竟應該以大學化學界的意見、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為重,還是以中學教學實際感受和中學師生的心聲為重?必修狂砍知識和選修不斷加入知識難道邏輯不矛盾嗎?新高考方案下,上述五本書的內容需要在一年半時間內學完,能實現嗎?培養學生觀念和思維是個慢工出細活、靜待花開的長久工程,如果被繁重的教學內容催促必須加快教學進度,對素養形成有利嗎?4.所謂完全校本化的選修二三門科目,真的能如專家所愿順利實施開展下去嗎?在高中課業負擔實質沒有減輕反而加重的新高考方案背景下,學校會有多少時間給選修校本課程、教師會有多少精力去設計準備呢?這種將理念提出但具體組織內容和實施任務的責任下放學校的做法是否明智?5.如果我國的基礎化學教育對學生素養的培養不力,那請專家找出課程標準體系和實施策略比較完善、成效更顯著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剖析,他們的成功就是按照目前專家們勾畫的實施策略進行的嗎?國情、學情、文化背景、教學和學習習慣等教學土壤都和國內相似嗎?不同的環境、文化背景、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具有多少可參照和可遷移性?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的核心素養培養體系?吐槽完畢,微信記之!

? ? ? ? ? ? ? ? ? ? ? ? 2016年11月24日

從八點一直坐到十二點,四節精彩紛呈的課堂,揚派、蘇派風格的交匯碰撞,親身經歷可謂江蘇最頂級巔峰的課堂教學,本次活動帶來的收獲、驚喜和震撼實在太多!感受之一,徐州地區的化學教師實力、能力、視野、水平并未落后,也許缺少的僅僅是展示的機會和意識,我們不可妄自菲薄,應該滿懷信心;感受二,教育家、大咖需要數十年的潛心修煉、歷久而成,來不得半點浮躁和急功近利,當你自己的修為達到那個高度了,及時不刻意設計準備,你的每一個字甚至每一個表情,都對學生有育人價值,無招勝有招的境界不知自己今生有無可能達到;感受三,即使教育家育人也需要時間、親歷、情境和體驗活動,學生的培養急不得、無捷徑,我們必須創造條件、靜待花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