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表達對從前的眷戀,總渴望回想兒時的麥田,回想兒時玩泥巴,上樹掏鳥窩,下河抓魚的場景,對不起,我們不一樣,真的對回到從前無感。
有人調侃“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然后有人回應“農村路也滑,人心更復雜”。兩句一對比,雖然都是調侃,但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城市和農村聯系更為密切,農村人也不愿以淳樸”為榮。
為什么對回到從前無感?為什么情愿被調侃也不愿再以淳樸為榮?搬好小馬扎,我來講講從前的故事。
八零后,出生于魯西北平原。這里兒時是一片廣袤的田野,夏秋兩季分別耕種玉米、小麥以及棉花等作物。對于這些作物的耕種和收割,就是我心頭一種難以忘懷的疼痛。
小時候沒有機械化,耕種田地基本靠牛,家家戶戶都喂牛,“喂”而不是“養”,因為喂這頭牛的主要目的是耕地和運送莊家和糧食,順便還得承擔下崽和養育后代,因為牛犢是大多農村家庭除了糧食之外的主要收入來源。
回過頭來說耕種。你下過地嗎?你收過莊家嗎?你套上老牛耕過地嗎?你知道以前農村沒有暑假只有麥秋假嗎?
小時候下地干活太稀松平常了,《向往的生活》就是錄個節目,你別當真,真若向往,住在那里就好了,跟陶淵明似的,何必在結束時候顯露一副副依依不舍,矯情。
小時候沒有暑假,只有麥秋假。也就是在城里孩子因為酷暑放假的時候,農村孩子雖然酷暑也放假,但這些假期多半是用來干農活的。
夏天,烈日高懸,一絲風也沒有,來,去場園翻麥垛。因為當時沒有聯合收割機,只能靠拖拉機的反復碾壓來脫粒,所以,天氣越熱,脫粒的效果越好,于是就需要人們反復的用工具翻整麥垛,以便使其最大程度接受陽光的照射,脫粒的時候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顆粒歸倉。
當糧食接受風吹日曬時,人面對的是怎樣的煎熬?為什么形容農民都會用“古銅色的皮膚”?常年的風吹日曬還哪來得膚白貌美。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父母經常頂著烈日去翻麥垛,這個過程大概有一兩個小時,也就是在夏天最熱的時候越要工作,而且是必須,因為糧食的收成是第一要務。這個過程是汗流浹背加腰酸腿疼,因為在驕陽的炙烤下勞作,還得跟天公搶時間,身體上的疲乏可想而知。
夏天盡管炎熱,天氣也是說變就變。很多時候在場園里收著糧食,一場大雨就會不期而至,把人們都淋成了落湯雞,大家也都顧不得自己,紛紛想辦法遮蓋或者裝運脫好的糧食。假若天氣沒能立馬放晴,而糧食又沒能及時處理被雨淋了,多半就會發芽,也就賣不上什么價,在那個年代,農民只能嘆嘆氣,還能怎么樣呢?忙活了一年,天公不作美,怪誰呢?
即便糧食豐收到倉,別急,還有年年要交的公糧。那時候本來糧食收入有限,大部分交了公糧,碰到不好的年景一家的收入都不夠交公糧?,F在很難想象父母那時候是怎么熬過來的,畢竟,孩子們的學費又全都指望著糧食。第一次聽李健的《父親的散文詩》,我哭了好久,沒有真切體驗過那時生活的人們,不會懂那樣的文字。
這是收夏糧,還有秋收秋種,都離不開繁重的體力勞動。你以為套上老牛在田間耕種是件很悠哉的事情嗎?在那些年,種糧前后都需要耕地、豁地、耙地,不但是牛,人也得有個好體力。很多時候耕牛走著走著就站那不動了,反復的體力勞動讓牛也吃不消,這時候總少不了要挨鞭子。父親的鞭子抽打在老牛的身上,老牛便因為挨打飛快的走幾步,我卻會因為這突如其來的加速而慌亂,而導致老牛沒在原有的行距間行走,我和老牛都少不得被父親一頓責罵。這些都是最習以為常的事情。
等到秋收時節,學校放假。又重新跟隨父母去田間勞作。很多時候都是天蒙蒙亮就下地,掌燈時間才回到家里。因為地離家較遠,加之老牛那悠哉悠哉的速度,整個秋收得耗費一個月的時間。所以,親愛的朋友們,當城里人在籌劃黃金周去哪玩的時候,當城里人在中秋賞月的時候,農村的人們一點也不敢停歇,掰玉米,抓棒秸,運送莊家,哪天不是披星戴月的度過呢?
后來,隨著機械化的普及,老牛在各家各戶都消失了。人們也從繁重的勞作中解脫出來,也不再交公糧,閑暇可以打打工賺點錢,日子終于不再像當初那般艱難。
可是,我竟也是個曾經被“河號”加身的人。小時候父親就經常同村里人一起去挖河,上面派的“河號”,輪到誰就得拿把鐵鍬按照規定義務挖河。這份工作不給報酬,每天中午會給饅頭。我已經記不清父親攤了幾次河號,挖了幾次河,但挖河發的饅頭跟自家做的不一樣,記憶中卻持續領了很長一段時間。等到我身份證年滿十八,竟然還有“河號”分攤,一起的還有村里其他小伙伴,當然都沒去,都交錢代之,至于錢去了哪里,不得而知。
農村的日子艱難,有多少孩子放棄讀書不是因為錢?嫂子重點高中畢業,當年也考上了大學,但因為家中兄弟姐妹眾多,貧窮讓她放棄了繼續上學的想法?,F在,她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也在學校代過課,所教的班級孩子們成績很棒,但也只能僅此而已,她能奢望什么呢?成績再好也是代課而已。好在,兩個侄女都成績優異,可以延伸她們母親的夙愿了。
我自己呢,上學時候雖然偏科,但有些科目成績也是排到年級前幾名的,所以盡管數理化成績很差,我的總體排名仍然不靠后。
進入普通高中后,真的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一個沒見過世面的農村女娃進入城市的學校里,學校里的女孩子從發型到衣服都無不顯示著精致,回看自己,就相形見絀。土氣的服裝凌亂的發型還有那滿口的家鄉話,內心滿是自卑。成績上面也沒有提高,不擅長的科目成了心病,對未來一片迷茫,終于沒有堅持下去,自己最喜歡的英語也就此荒廢。我仍然不幻想時光倒流,因為在網絡普及的今天,可以方便快捷的重拾興趣。
何為“鄉愁”?不發展的所謂質樸的鄉村就會想到就發愁。我喜歡現在整個鄉鎮被開發的樣子,村子在發展,城里的優質培訓機構也在下沉,對孩子們是好的,雖然不能完全公平,但已經去無限接近。孩子的未來,是我美好的期待。千帆過盡等未來,好過憶苦思甜念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