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的圣誕匆匆過去,對于外國人而言新的一年已經開啟,而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圣誕只是眾多節日中的一個,過去了。
商家為了節日紅利大肆渲染節日氣氛,而人們也樂于在這樣一個節日與身邊知己好友、愛人、親人一起歡聚。每個節日都有它的符號,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冬至的餃子,而圣誕的標記就是平安夜寓意平安的“蘋果”。
猶記得大學一年級,宿舍六個人,一手握著手機電話和男友通話,一手拿著蘋果六個人相互傻笑,一起等到12點,12個人同時咬下平安夜的蘋果,那種咬蘋果的儀式感每每想起,仍有不可言語的溫度,那個圣誕節也成為了我為數不多的節日記憶之一,一生難忘。
儀式感在隨性的人眼里是“作”的代名詞,但它卻能賦予生命新的意義。
儀式感讓生活更有節奏
人的智力是由大腦表皮層面積決定的,大腦表面積越大則人就越聰明。人腦溝壑有先天原因,但后天的刻苦也能加深溝壑的深度,溝壑越多,人越聰明。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日復一日做著相同的工作,這使得大腦很easy的將每天的內容“control C”+“control V”,沒有太多波瀾與變化。但當某天做一些不一樣的事則會激發大腦回路運轉,大腦“動起來”會無形中加深大腦對事物的記憶,溝壑自然加深,記憶力也相應的提高。這就是為什么經常宅在家的人會感覺看一天劇時間過得特別快,而參加出門登山、參加社團活動、看書畫畫等活動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大腦預料之外的活動打破了自身的舒適區,把人置身于另一個環境。此時,大腦必須運轉才能跟得上節奏,它在為你存儲回憶片段的同時,也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有節奏感。
儀式感讓生活更加自律
KEEP曾用“自律給我自由”的slogan刷爆各類社交網絡和線下公交站臺。這是尹藍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因為這句話道出了儀式感真正的內涵。在很多人眼里儀式感的生活只是枷鎖。“人生在世干嘛活的那么累呢?每天按心情過不久好了嗎?”可是,按心情過真的就不累,生活就一定開心嗎?未必如此。儀式感的生活或多或少會夾雜無趣,當你想和伙伴約飯時,今日單詞任務還沒背完;當你想要逛街shopping時,今天要完成的讀書筆記還沒寫。這時的你被儀式束縛,可口的飯菜、精彩的電影只能違背著“良心”缺席。真正成功的人正是每日堅守自己的儀式,每天重復著“今日List”的項目,打鉤、完成、下一項,打鉤、完成,才有了幾萬小時的積累,也才有了專業技能由量變到質變的突破。沒有人天生是專家,也沒有不經過錘煉堅持的成功。保持生活的儀式感,才能讓“堅持”二字的分量真正落到生活中去。
儀式感讓人際關系更加親密
“有時間了一起吃飯”曾幾何時,這句真心期盼慢慢演變為客套的應對。當時說這話的時候,大多數人心里還是很渴望再次相聚,可身處在繁忙的當下,每個人都在為工作奔波,每天都有新的情況要面對,偶爾不加班的日子只想早點回家把積累的臟衣服洗掉。生活把每個人的日子都切碎,工作把每天的行程都排滿,用來相聚的時間寥寥無幾,聚會的理由,許多人沒有,節日則給出了最好的借口。不要吝嗇節日的相聚,這種儀式感是一個紐帶,可以將人們緊密的拴在一起。在節日的加持下,朋友可以肆無忌憚的抱怨、情侶可以濃情蜜意的約會、家人可以親密無間的聊天。節日的儀式有時會讓人厭煩,但真正缺失時又會無比想念這種歡聚時光。
生活中的各式儀式感,在不同維度里微妙的存在著,它讓生活多了一層意義,少了一些蒼白;多了一些動力,少了一些借口;多了一些親密,少了一些疏離。享受它帶來的不同改變,就能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真實的幸福。
2017,給自己的生活多些儀式感
爬山看日出,開啟新的一年,遇見浴火重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