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講究的是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這也是道家哲學的思想武器。
思維方式的轉變,心智模式的成熟等都是在談分析問題的能力。所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論。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水平的不斷提升,科學方法的不斷總結,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更加高效。
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是如何下手的呢?
當然,我們處理大多數問題都是依托長年累月的經驗,即所謂經驗科學。但當我們遇到新問題,或是棘手到現有工具箱里沒有武器解決的時候,我們是怎么辦的呢?
比如,我想創業。那么我需要自己回答幾個問題。為什么我要這么做?世俗名利還是理想抱負?搞清楚了第一個問題,然后問自己:怎么做這件事?這一邏輯關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是正確的做事,還是做正確的事”的辯證話題。兩者并沖突和矛盾。
還有,我將面臨人生的又一次重大選擇。為什么工作?第一為了解決吃飯問題,第二工作可以讓人收獲成就感,在工作中能夠找到樂趣。第二個問題,如何擇業。經濟學思想中啟示我們要做最優化的選擇,將資源進行最優化的配制。那么我的資源是什么?一來是個人學識,這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二來是親朋好友,這是長久相伴的伙伴。還有一些弱連接的關系。
面對一個問題,我們總會尋找工具庫。首要的是搞清楚事情的邏輯關系,發展規律等。然后建構模型思想,及調用工具庫的武器,從小米步槍到高射炮,起先可能會錯配,而后熟練了也就得心應手了。界定問題,做出假設,建構模型,引證試錯,如果思路和結果是符合的結果輸出,接受假設。這種指令性的思維有點類似計算機的程序化思維,但思維網絡更加龐雜。
上帝視角是全視角。麥肯錫哲學中的“MECE”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能夠最大限度的做到通篇考慮。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解決問題是相當簡單的,如果不考慮倫理道德。主流價值觀崇尚的是真善美,而市場經濟中自由人的角色又將人的貪婪和私欲發揮到了極致。創造亦即破壞,創造的更多,破壞的更多,包括人類精神財富和生態環境。所以,亞當斯密也著述了《道德情操論》,劃定了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