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鬧非凡的地鐵男事件中,公眾有三桿槍,一桿對準地鐵男,一桿對準掃碼女,一桿便是對準“冷漠”的群眾。
我曾一度熱衷于功能多樣的修理工具,然而就實際使用情況來看,一個工具的功能越豐富,它的實用性也就越低,專業性也就越弱。“冷漠”一詞同“自由”、“民主”等詞語一樣,涵蓋范圍甚廣,這些看似可以解釋一切的詞語,往往也是最容易讓我們產生誤解,尤其是當我們面對公眾事件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偏向于這些詞語的解釋,而不是該事件的本質。
01
我的一篇舊文《你會怎么做,與道德無關》曾專門講過關于公眾冷漠的其他原因,今天再借此機會重新復制粘貼出來。
1964 年的一天,基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在她經營的曼哈頓酒吧營業結束后返回公寓,她的公寓在皇后大街的一個安靜的、中產階層居住區內。當她下車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時候,她遭到了一個持刀男人的惡意襲擊。 男人刺了她多刀,她大聲喊救命。一個鄰居在窗口后大聲警告那男人:“放開這個女孩”,歹徒正欲圖逃跑,但后來他發現沒有一個人出來干預,于是他又從車里走出返回,將基蒂·吉諾維斯擊倒在地,又開始刺殺她。女孩繼續呼救直到最后有人報警。警察接到報警后兩分鐘便趕到了現場,但基蒂·吉諾維斯當時已經死了,襲擊者也不知去向。襲擊行為持續了35 分鐘。
警察在調查這一事件中發現,公寓周圍共有38 個人目睹了這一襲擊事件,但最終只有一個人報了警。一對夫婦(他們說他們以為已經有人報了警)把兩把椅子移到窗前,為的是觀看這一暴力事件。而殺人犯也一直沒有抓住。
這個事件之所以轟動一時,就是因為在長達35分鐘的行兇事件內,38位目擊者居然沒有一人施以援手。當時的媒體也對此事大量報道,批判城市生活的人們冷漠,對他人漠不關心,甚至就是一群冷血的動物。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社會心理學家拉特納Latane和Darley分析了吉諾維斯事件中旁觀者的反應后,卻得出了與媒體結論截然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一項緊急事件,直接的目擊者越多,單個愿意提供幫助的人也越少,是一種典型的責任分散效應。
在《影響力》一書中,作者稱之為“多元無認知”現象,即在審視他人反應,消除不確定性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忽視一點微妙而重要的事實——人人都傾向于觀察別人在做什么,并以此來尋找支持自己行為的證據,尤其是在事情狀況非常模糊的時候。
多元無認知現象為什么會導致旁觀者效應呢?作者認為,我們在公眾面前總是要讓自己表現的優雅又成熟,所以在面對一件讓我們意外或者緊急的事件時,尤其是在陌生人面前,我們總是要盡量讓自己保持理性和克制,此時,身邊所有的人可能都在盡量保持優雅成熟。這時候,多元無認知就發揮作用了,因為我們往往容易去觀察身邊的人的行為,而往往又容易根據身邊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該怎樣做,所以當我們看到一群和我們同樣保持理性和成熟的人與我們一起時,我們更多的傾向于相信事情本身并不嚴重,這種對他人表現的錯誤解讀,最終導致了重大事件得不到應有的關注,而出現所謂的“冷漠”現象。
有數據顯示,在人口少于1000人的村鎮約有42%的路人愿意提供幫助,在居住人口為5000-20000人的地方,愿意提供幫助的人的比率下降到37%,而在百萬人以上的城市,這個比例只有17%。
02
當然,它還涵蓋著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社會的社會格局。
中國社會的格局在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一書中被稱為差序格局,意思就是我們的社會關系是以自我為中心輻射出去的一張關系圈,如同一顆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漣漪。
離這個圈子越近的人,與我們的關系也就自然更加密切,比如我們在勸酒的時候往往會說,看得起我就干了這杯酒,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如果你覺得我在你的關系圈中能占據接近中心的位置,那么你就應該滿足我的需求,即使在客觀條件下,你喝不下這杯酒了。
這便是所謂的熟人社會。然而它的反面就是,人際關系越往外,我們所要為之付出的的義務就逐漸降低,最終的結果就是,不在我人際關系圈范圍內的陌生人,我們必然不必為之付出。
所以,表面上的這種冷漠現象,其實是我們怎樣劃分自己與他人的親疏關系,甚至是公與私的關系。
然而這種關系往往非常模糊,比如在招聘面試的時候,一個不符合職位要求的應聘者,突然他告訴你他是你奶奶的表妹的女兒的兒子,那么他就突然存在于你的關系圈中了,即使他存在于外圍,但是因為他成為你關系圈中的一員,那么你便很可能錄用這位不合格者。
看清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在表面看起來冷漠的背后,是我們對自己與他人關系的處理。
03
很多時候,我們對類似“冷漠”一類的詞匯要保持警惕,這種可以解釋一切的詞匯,往往也說明它根本解釋不了任何根本問題。
因為當我們在說冷漠、無情或者自由的時候,就像我們在回答人生而為人的意義一樣,這種答案無法被肯定,也無法被證偽,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它屬于一種叫做本質主義的問題,這種問題對解決具體的事情沒有任何幫助。
如同我們遇到無解或者自身難以解決的困難時,將解決問題的辦法訴諸于宗教和個人信仰。
不過最終我們還是要為解決問題尋找具體方法,科學將解決問題的方法稱為操作主義,操作主義的要點在于,我們從來不嘗試使用本質主義的觀念去嘗試找到終極答案,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會承認自己會犯錯誤,并且樂于接受他人的質疑。
所以,當我們使用冷漠、無情等詞匯時,其實就是在試圖為一個問題尋找終極答案,并不允許他人提出質疑,一旦我們發現事情的答案與我們的解釋不符,我們也不會修正答案,而是尋找更多能夠支持我們答案的東西,然后我們就在一步步的自欺中變得更加偏執或暴戾。
然而這樣的意義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