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情緒,是不是首先想到負面情緒?憤怒、焦慮、悲傷......
記得自己有多久沒有發脾氣了?
有很多書籍教我們怎樣控制情緒,慢慢的印象中情緒就成了需要小心對待的東西。
其實我們不該忘記,情緒也有積極的、正面的。有時負面情緒也不需要控制,充分利用它,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有存在意義的。實際上,情緒與我們當時的認知水平、自身感受,身體情況和外界環境都有關系。年輕的時候脾氣大,到一定年齡包容性更大一些,就是這個道理。
正面情緒可以把美好體驗放大
比如去觀看演講、看電影或欣賞一副名畫,我們無需控制情緒,只要順應大腦的運作模式,你就能夠完全沉浸在美好中,通過情緒還能把美好的體驗放大,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
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有時一個故事或小段子,能把情緒帶進去,可以增色不少。比如古典老師講過一個小故事:
爸爸帶著24歲的大男孩坐火車,大男孩突然興奮地喊:“爸爸爸爸,那些樹在往后倒退耶!”父親微笑地對著孩子點頭說:“是的。”旁邊一對小情侶一邊嗑瓜子,一邊微微皺了下眉頭,忍住沒說話。過了一會,大男孩又興奮地喊:“爸爸爸爸,天上的云,在跟著我們跑哎!”父親還是點頭、微笑:“是的?!蹦菍η閭H中的女孩忍不住了,對父親說,“你該帶孩子去醫院看看呀!”父親轉過頭,依然微笑地平靜地回答:“我們去醫院看過了,剛從那里出來。”
“醫生怎么說?”
“我兒子從小失明,什么也看不見,經過醫院手術,今天是他第一天看到這個世界?!?/p>
那對情侶張大了嘴巴......
孩子興奮的情緒、父親欣慰的情緒、情侶開始的不屑和后來的恍然大悟的情緒,故事里的每個人都因為情緒而鮮活了。故事加上情緒,就像素描上了顏色,生動得多,是嗎?
故事、影視中加入情緒、情感,為什么能起到很好的調動觀眾的作用,有研究者把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一起做腦部CT。
故事講到動情的地方,講故事者大腦的“島葉” —— 這個區域負責感情 —— 活躍起來,聽眾大腦的“島葉”也跟著活躍起來。如果講故事者的大腦的“前額葉” —— 這個區域負責理性決策 —— 活躍起來,聽眾大腦的“前額葉”也活躍起來。換句話說,就是“我動感情,你也跟著我動感情?!焙霉适露级煤芎玫乩们榫w。
那么反過來,情緒可不可以挑出好故事呢?答案是,真的可以。
斯科特·亞當斯(Scott Adams)是呆伯特系列漫畫的作者,亞當斯認為選取漫畫的好素材,不應該聽從大腦的判斷,因為大腦容易想太多。亞當斯的方法是,觀察他自己的身體的反應:是不是不由自主地笑了?是不是產生了強烈的情緒波動?能夠調動情緒的素材,才是好素材。呆伯特系列漫畫,現在同時在65個國家,使用25種語言,超過兩千家報紙轉載。
負面情緒可以善加利用
說正面情緒對人有好處,善加利用,大家會認同。那么負面情緒是不是完全是有害的,需要控制、最好是徹底消除呢?我們挑最熟悉的情緒來分析。
悲傷
悲傷情緒多數時候認為是傷人的。傷心欲絕、肝腸寸斷就是描述這個。但是也有人巧妙運營悲傷,在電影里,悲傷特別引起共情、共鳴,你的眼淚被很快激發出來,流得稀里嘩啦,哭的越傷心,走出影院的時候越賣力地幫制片方宣傳,你就中了招。還有就是,你站在舞臺上,悲傷很容易得到更多人的同情,繼而轉化成支持。所以選秀節目到最后就變成比慘。
憤怒
憤怒情緒,源于利益被侵犯。大到國家領土被侵犯,小到地鐵上被高跟鞋踩了腳,還有官員被說到貪腐、良家婦女被說到作風有問題都是利益被侵犯。憤怒真的什么價值都沒有嗎?也不是。比如,你在機場等飛機,結果航班延誤了,如果航空公司告訴你等著,也不說幾點能飛,也不給安排住的地方,絕大多數人肯定很憤怒,要找這個航空公司的人吵架。你和航空公司這么一吵,他們馬上就給你安排住宿,給你吃的,然后給你提供很多幫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你憤怒了,你發火了。這不是我杜撰的,是一本名叫《狡猾的情感》的新書里的理論,作者是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決策研究領域最頂尖的機構之一)的經濟學教授埃亞爾-溫特,這本書觀點認為,非理性的情感,其實和理性一樣,也是一種決策機制。從某些方面來說,情感比理性更有優點,因為情感更直接、更快速。
焦慮
焦慮情緒,源于對害怕對事情失去掌控。害怕事情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員工害怕被裁員,過度肥胖的人害怕健康出問題,學生害怕成績不好都會產生焦慮情緒。因為害怕工作沒做好會被老板批評,產生焦慮情緒,就會對待工作認真一點,把工作做得好一點,工作之余學習新技能提升自己。因為過于肥胖產生焦慮,就會關注飲食、運動、休息,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發病可能性就減小。學生焦慮成績,就會在平時多用心學習,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至少不會完全不復習就進考場。
戀愛情緒
再來說個特殊的,戀愛中產生的情緒。先來看看形容愛情的詞語,墜入愛河、瘋狂、沉醉、愛情灼傷了自己、我們的心在滴血、支離破碎。這些比喻使得我們對愛情的情緒,接近于暴力和病態。
曼迪·蘭·凱特倫在TED演講中說到,因為戀愛中的不愉快,戀人等同于某種未知、不可避免事件中的受害者。我們怎么會把愛情的情緒和傷痛與苦難情緒混為一談?從神經學角度講,戀愛和精神疾病并沒有特別大的區別。
依據是1999年的實驗,通過血液化驗,新情侶的血清素水平和強迫癥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一致,低水平的血清素水平和季節性情感障礙、抑郁癥也接近。也就是說,“戀愛中的人智商偏低”不完全是個玩笑。
那么戀愛中的情緒都是負面的嗎?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叫做“吊橋效應”:如果你和戀人一起走過一座吊橋,由于恐懼,你會產生緊張、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表現,大腦會默認,把情緒和現時場景緊密關聯,因緊張產生的心跳加速等反應,與愛情產生的反應類似。從而產生錯覺,讓你們的關系更加緊密。
多年以后,情感出問題的情侶,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回憶起當年共同經歷的苦難,會重歸于好,應該歸功于情緒給他們留下的記憶。
結語
我們了解了負面情緒也可以用對地方,相信你也讀到很多如何調整負面情緒的方法,比如
用冥想來覺察自己的情緒,訓練自己提高控制情緒的能力。
利用大腦不能同時處理情緒和思考的特點,進行理性思考,避免受情緒控制。
用行為來影響大腦,阻斷思維陷入負面情緒。流行的話就是:即使再難,也保持微笑!
牛人不僅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還懂得在產品中關照別人的情緒,確實有著不一樣的心法。雷蒙德·洛威(Raymond Loewy)【注】被稱為美國“工業設計之父”,參加過美國宇航局第一個空間站的設計!他把空間站內部設計得有點像地球上的房屋,給宇航員增加一點熟悉的感覺。
最關鍵的一點,即使增加很大的難度,洛威仍然堅持給空間站安裝了一個窗口,讓宇航員能夠時刻看見地球。在太空那么陌生的環境中,能看一眼地球是多大的安慰啊!最牛的設計者,懂得要照顧好宇航員的情緒,所以他能以一己之力左右了二十世紀美國人的審美。
【注】“工業設計之父”雷蒙德·洛威(Raymond Loewy),他的作品包括殼牌石油標識、灰狗巴士、賓夕法尼亞州鐵路機車、美國總統專機空軍一號的藍色大鼻子涂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