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女明星中,劉濤的英語水平算不錯的了,這點想必粉絲們和看過她出演的電視劇的觀眾都知道。
在之前大熱的《歡樂頌》中劉濤扮演的安迪一角就有很多英文臺詞,但早在《歡樂頌》之前,劉濤就在劇中飚過英文了。2013年,在央視的開年大戲《媽祖》中,劉濤飾演的媽祖也有講英文的戲份。不是特別熟悉她的路人粉可能不知道,劉濤曾經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習,英語基礎真的是不錯的哦!
劉濤在微博曬過女兒的英文作業,而劉濤的丈夫王珂也在微博發過一段視頻,內容是哄兒子喝藥,令人驚奇的是,視頻中他全程和兒子英文對話,萌萌噠小男孩喝藥苦得鼻子都歪了,都沒影響他流利地來一句“You’re teasing me”——等等,做英文作業還能理解,在家喝個藥為什么還非得講英語啊?
其實,很多普通的爸媽也有過在家跟孩子練習英語口語對話的經歷吧?
但那通常會有一點刻意,比如把雞蛋都貼上寫著“Egg”的標簽讓孩子去讀,比如先來個正式的開場“孩砸~麻麻現在要跟你講英語咯”,比如直接規定每天幾點到幾點是英文口語練習時間……
這樣做是很煞費苦心,但是,也很……無聊啊!
反過來看看王珂視頻中的小孩子,有一點流露出“我現在講英語是在學習”的感覺嗎?沒有,那就是在說話,是在跟爸爸說話,跟講中文一樣沒有差別。
這大概是所有學習的最高境界——你都沒覺得自己是在學習。
如果孩子學英語也能有這種覺悟,并不覺得自己在學習、在完成一項任務,而是自然而然地把“開口說英語”這種行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更好呢?
可是,孩子本身不會產生這種覺悟和行為習慣,這需要爸爸媽媽們去“誘導”。就好比,如果爸爸媽媽們本身喜愛閱讀,天天在家讀書,給孩子講故事,給孩子推薦好書,那么孩子自然會覺得讀書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習慣和娛樂活動,而不會覺得“我在學語文”、“我在學怎么寫作文”、“我在提高閱讀能力”。
所有的學習都應當是一種自然催生并得以保持的習慣,而不應該是刻意的約束,甚至強迫的執行。
所以,不要管什么學習時間和非學習時間,在孩子玩耍、吃飯等任何時候,在TA所學的能力范圍內,都可以跟TA講英語,而且不要說“麻麻要考考你咯”這種話,要自然、自然、自然——自然到讓孩子覺得,我學了英語,就是用來講話的啊!而不是“我學英語是為了考試”。
長期浸泡在某種語言環境中,這種語言一定會成為你的下意識選擇,開口講外語的那種生澀和不自然感,也會很快消失。而小孩子在學英語的黃金年齡,這種適應過程只會比成年人更快——只要沒有被耽誤。
如果大家看過《爸爸去哪兒》,應該也記得,黃磊、吳鎮宇這些明星爸爸們,在節目中也時不時會跟孩子講英語。不要覺得這種行為是在炫耀什么,不要覺得這樣做沒有必要,這些明星爸爸,和劉濤家里一樣,都是在身體力行為孩子時時刻刻塑造一個好的英語環境。
而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僅局限于能提高孩子的英語水平。一般來說,能自由在兩種語言間轉換的雙語人士,往往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因為大腦在兩種語言的快速選擇和轉換過程中,能很好地鍛煉抑制干擾信息、提升核心信息的反應能力,這種認知能力上的優勢可以從學英語的早期開始形成,并貫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