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語文教師如何處理課堂節奏?(73-100頁)
? 課堂節奏很少被我們以前的語文老師關注,其實在課堂上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恰恰是節奏本身,對課堂教學來說,戒子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勞動,其基本形態,就是通過動靜,張弛、疏密、收放等多種節奏的和諧對比和轉化,使課堂教學充滿強烈而持續的影響力。
好的課堂教學節奏不但可以優化教學藝術,增強教學美感,而且能夠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和境界。
課堂節奏是課堂內各種要素的對立,統一,處理課堂教學節奏,需要我們選擇相對應的策略,具體策略有:
1.動靜相生。
一堂課的基本形態,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動態,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耳中的討論師生之間的提問對話評價引導點撥,都是動態的表現。一種是靜態,每個孩子獨立的閱讀,獨立的思考,是靜態的表現。
好的課堂節奏一定是動靜相生的,理想的課堂節奏應該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生,并相互對立、轉化、提升。
王老師以《慈母情深》為例,課堂上安排5次靜態學習,讓學生在靜態中思考感受體驗。
2.收放有序。
? 一堂語文課應該圍繞文本的內容展開,指向學習目標,防止各種噪音和各種干擾出現,這叫“收”,但是如果都是“收”,這堂課,就會顯得比較機械呆板,所以有時候還是需要“放”,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放自如,這樣的課才是好的課。
例如在講《地震中的父與子》,可問他高潮搐阿曼達的父親,把阿曼達和伙伴們都救了出來,此時設計了很精彩的“放”。設計了三種結局:
第一種結局,父親救出了兒子和他的同伴,對這個結局你們怎么看?
第二種結局,父親在廢墟中挖掘38個小時,但是最終找到的是兒子血肉模糊的尸體假如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你怎么看待這位父親呢?
第三種結局,父親在救兒子的途中,不但沒有救出兒子,連自己也被坍塌的房子壓死了,這樣的結局,你們怎么看?
這三個不同的結局,就讓課堂節奏有了收放有序的效果,這樣的課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夠打動學生們的心。
3.曲直相映。
所謂的直就是教學線索順應文本的內容線索,所謂的曲就是教學線索不一定順應文本的內容,線索有變化。一堂課如果處理好了曲和直,那么就能夠相互幫襯,相互升華。
王老師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子,說說是如何怎么設計“曲”的節奏。
(1)變序之“曲”。一般來說,在教學文本時,都是按照自然段的順序來教的,王老師,在教這篇課文時,首先教學第一自然段,抓住兩個“不可估量”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損失之巨大。然后跳躍到最后一個自然段,抓住“化成灰燼”來想象還有什么可能化成灰燼了?目的是想營造出一種悲愴而壓抑的課堂氛圍,這樣變序處理效果會更好。
(2)猜想之“曲”。課文在寫圓明園的景觀和建筑的時候,總共出現了六個“有”字句,據圓明園還有什么呢?讓學生大膽的猜想,還可以用多少個“有”來表達呢?他們對圓明園建筑的恢宏大氣,就會有更加切實的感受和理解。
(3)拓展之“曲”。在學生讀完了第2—4自然段之后,又為學生補充了一份閱讀材料,通過閱讀這份補充材料,學生對圓明園的了解和感受就更加深入了。
(4)升華之“曲”。在課文的結尾,王老師為學生設想并擬寫紀念圓明園的碑文,因為圓明園已被英法聯軍燒毀,剩下的只是斷垣殘壁,所以要為圓明園立一個紀念碑,上面要寫碑文,你會怎么寫呢?
4.起伏有致。
“起”是興趣盎然,情緒波動,甚至有高潮。“伏”則是比較平靜,平淡,平緩,其實好的課堂節奏就應該是起起伏伏,錯落有致的。比如《荷花》一課,那讓學生掌握課文中出現的生字和新詞,有的老師這樣來設計一首小詩,“一池荷葉,挨挨擠擠,一個花骨朵,飽脹得快要破裂,一陣風吹來,嫩黃的小蓮蓬翩翩起舞,啊!多美的姿勢。”這樣把文中出現的八個詞語全部概括在內,可謂一石數鳥,一箭雙雕。
5.點面相成。
課的節奏,有的時候可以看成一個點,有的時候又可以看成一個面,點中有面,面中有點,點面相成,從而形成一種和諧的節奏。
6.張弛有度。
“張”就是緊張,“弛”就是松弛,好的課堂節奏,一定是張弛有度的。
比如課例《麥哨》,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三幅圖“湖畔割草圖”、“土坡玩耍圖”、“草地采針圖”,整合在一起就是鄉村兒童率性自由,田園牧歌般的生活,他們童年的無限樂趣,就是通過這三幅圖呈現出來的。
? 另外,課堂教學的節奏應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就是語言的節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語言如果沒有起落,沒有張弛,那么就像催眠曲,老師教學語言要與學生的心理節奏向往和,同時還應該以情感的變化為基礎。
課堂節奏也是一種天地之道,生命之道,合乎節奏的課堂教學,忙而不亂,閑而不散,在張弛有度中盡享學習的樂趣和生機,達到“人課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