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活優渥是富人、貧困交加是窮人,但富人不一定幸福、窮人未必不幸,而精神上的不滿足一樣是貧窮,可窮人卻不一定精神貧瘠,這是歐文·肖的《富人窮人》給我的啟發。
? ? ?《富人窮人》里阿克塞爾·喬達虛是個德裔美國人,二戰結束后,德國納粹投降,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在這樣一個尷尬的身份上,他與瑪麗·喬達虛婚后育有三個子女,格麗卿、魯道夫和托馬斯,1945年德國戰敗,魯道夫17歲,他的出場就與這一家底層生活的環境顯然不同,他聰明上進、打扮得體、彬彬有禮,被父母視為是將來唯一能夠躋身上層社會的孩子,因此從小到大都被賦予了厚望,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尚在學生時期就與小城富人博伊特有了頻繁聯系,大學畢業后憑著對商業規則的了解委身到小鎮考德伍德的百貨商店任職,最后成了富人甚至當了小城的市長,盡管如父母所愿,成為了富人,然而他內心的痛苦掙扎和世故狡黠讓人們可以感覺到他壓抑的很疲憊,并沒有有那么幸福,一邊是努力的登上上流社會,構建自己的商業和政治王國,一邊極力的想讓家人和諧,希望母親、格麗卿和托馬斯都能有個體面的生活,對家庭,他與母親并無多大感情,卻始終盡職贍養,只求母親不要出門讓他丟臉;對姐姐,他滿足格麗卿的各種請求,幫她離婚、在拮據時救助她和孩子比利、用自己的權力讓比利不去越南戰場參軍;對離家十幾年的托馬斯,到處尋找并希望他放棄打拳、做水手,然后回美國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只是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并沒有得到母親和托馬斯的體諒,母親瑪麗以為一直引以為傲的兒子成為上流人后自己會幸福,然而現實卻是她比以前更加不幸,兒子給她足夠的物質生活,卻沒能給她真正的關心,對于另外兩個孩子,一直以來她將格麗卿混亂的私生活和托馬斯的暴力行為歸根為丈夫家族里的德裔血統帶來的劣基因,對女兒和小兒子并沒有多少關愛。
? ? ? ?與魯道夫相比,弟弟托馬斯從小就是個標準的“壞”孩子,看見自己的姐姐與年齡不相稱的富人博伊特往來后,放火燒了博伊蘭家的十字架,父親阿克塞爾深知此事敗露后不堪設想的后果。于是動手打了兒子,給他一筆路費,將他趕到了俄亥俄州的叔叔家,從此,托馬斯開始離家獨自漂泊,姐弟三人再見時,托馬斯已經結婚生子,并且是個拳擊手了,在拳擊場看見托馬斯比賽時,姐姐對于這個用暴力謀生的弟弟還是鄙夷的,而魯道夫見到托馬斯則更多的是想炫耀自己如今的地位,希望弟弟接受自己的幫助,體面點生活,托馬斯依舊我行我素,對躋身上層社會的哥哥姐姐毫不在乎,只想離他們遠遠的,姐弟三人的多年后再見不是親密熱絡,更多的是觀望彼此之間的生活。可以看出,托馬斯的生活在姐弟三人中是最糟糕的,防火、被拘、打拳、離婚、暴力傷害、水手,在窮人的世界不斷漂泊著,但在托馬斯與母親多年后的初次相見,這個家庭似乎開始走向了真正的融合,小兒子諒解了母親過往的偏愛,此后一直與瑪麗保持書信往來,對于女兒格麗卿也在見到了外孫比利之后變得柔和和關心,每一個人都在改變,在看到弟弟托馬斯的真實和對兒子開放式教育后,格麗卿由心接納了弟弟,在最后對魯道夫說道:“他無論到什么地方,都生活在愛的氣氛里。無論跟他的妻子、德懷爾,參加婚禮的那些朋友,甚至跟他自己的兒子,都是這樣”“湯姆(托馬斯),是我們家終于有所作為的一個”。
? ? ? ?富人當中有幸福和不幸福的,窮人也有,對于窮人富人該怎么定義?富人的不幸福也許都像魯道夫一樣羨慕別人自由灑脫時卻因為自己肩上的責任和使命身不由己,亦是像格麗卿那樣有錢卻享受不到婚姻幸福和家庭溫暖;而窮人的不幸福可能和阿克塞爾·喬達虛、瑪麗·喬達虛一樣,生活在底層,羨慕有錢有地位的富人區,走不上那個金字塔頂端還要死死掙扎;相反,幸福呢?如果硬要從書里找一個幸福的富人,那應該就是晚年退休后古德哈特夫婦倆吧,金錢、權力、老伴、時間、自由統統都有,落下一身責任,挑戰想挑戰的航行、收獲想收獲的朋友,晚年的古德哈特比年輕時幸福太多,窮人的幸福當然是要算托馬斯了,從小到大堅持自己的方向,看似對未來沒有規劃,在過了一段迷茫的拳擊生涯后,終究在海上找到終生的職業和一生摯愛,又在奪回兒子威斯利的撫養權后,帶著兒子回到船上共同生活;從書中第三代孩子比利和威斯利的言行舉止上反觀姐弟三人為人父母后的教育方式,也能可以看出誰是“富人”“窮人?,比利從小在母親格麗卿的混亂上層生活長大,在她的過多約束下,與母親漸行漸遠,長大后的比利對著格麗卿憤怒地最后吶喊到:“我把你們那樣大年紀的人都看透了,虛偽到極點”;反觀威斯利,回到父親托馬斯身邊后,脫離軍事教育的他,赤腳站在船上、皮膚曬得黝黑、握著方向盤自由地航行著,就如格麗卿說的那樣:“湯姆的時機選得好,及時找到他的孩子,帶他到另一個國家,讓他學習另一種語言,把他扔進一幫剛能識字無法無天的人當中,讓他自個兒去闖。那孩子還在在比利星期六晚上要兩塊錢去看電影那么小的年紀里,湯姆就讓他干活了,結果如何呢?他健康、有為,而且有禮貌,那么孝順他父親,湯姆從未向他嚷一聲,他要那孩子干嘛,只消暗示一聲,那孩子就辦了”,在威斯利走向不幸的道路上托馬斯及時找回了他,讓他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而比利卻沒人來領回他,相反被越逼越緊,最后脫離格麗卿的束縛,離開了自己的母親。言而總之,父母絕大的幸福來源于孩子,孩子與父母的親疏遠近都是定義父母幸福的考量,相比下,托馬斯是窮人中的“富人”,姐姐格麗卿卻是富人中的“窮人”。
? ? ? ? 富人與窮人的幸福論難免要牽扯到婚姻,富人古德哈特在船上對托馬斯提出來從海上冒險游回岸邊的想法,在托馬斯極力反對下卻得到了自己妻子的支持,于是兩位老人開始了自己的冒險,也成就了一次新挑戰,無憂的日子下有老伴的相依相伴,古德哈特算是真正的“富人”;反觀同樣是位高權重的魯道夫在婚姻面前卻極為無奈,面對妻子瓊的酗酒他一臉痛苦,因為瓊的酒精中毒最后害死弟弟托馬斯,我想,魯道夫的婚姻注定要一輩子“貧窮”;再對比弟弟托馬斯,窮,妻子凱特雖然長的不美,矮而壯,但卻對誰都真心,支持丈夫的航海事業、與繼子相處融洽,家庭溫馨的場景讓格麗卿和魯道夫都覺得自己的弟弟實在是很“富有”。
? ? ? ?談起三姐弟的父母阿克塞爾·喬達虛和瑪麗·喬達虛的婚姻,瑪麗在孤兒院長大,少女時修女們教她熱愛宗教和教會的禮儀、教她要保持干凈,而出生于天主教徒的丈夫卻不允許她踏進教堂、不讓三個孩子接受洗禮、自己也變得邋遢臟亂不堪,丈夫的劣基因、貧窮、價值觀的差距讓她恨這個窮家庭;丈夫阿爾塞克呢,二戰時期敏感的德國血統,誤殺了個英國人成功偷渡到美國的德裔美國人,靠著開面包店養活一家人,盡管如此,孩子們的麻煩事、妻子的責罵以及他美國身份德國血統的事實壓得他無法喘息,最后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瑪麗在丈夫死后依舊冷言冷語的斥責他,但一直認為阿爾塞克沒有死,只是躲在世上的某個地方,臨死前還念著“依舊在世”的丈夫,對于瑪麗愛沒愛過自己的丈夫這一點,我還真沒看懂,但肯定的是這對貧窮的夫妻在精神層面上的差距是他們婚姻失敗的關鍵,物質貧窮上再加上精神窮人,雪上加霜的貧瘠也注定是沒什么幸福可談的!
? ? ? ?歐文·肖的《富人窮人》讓我看到了很多的“富人”、“窮人”,人接觸人,人和人比較,最后都是要回到自己的日子里。
? ? ? 人總有“富”的一面,也有“窮”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