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與之同理,我們想在職場和行業之中取得成功,其最關鍵的問題也是如何能留存下來。因為只有留存下來,我們才能夠接手其他淘汰者所遺留的各種剩余資源,從而獲得“剩者為王”的紅利。然而先要笑到最后,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并不容易,需要采用多種有效的策略和手段,才能擊敗其他競爭者,使之淘汰出局。
中國傳統兵法文化之中,從來不缺乏對于競爭策略的總結,至今對于我們仍然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管仲作為霸主導師,自然對此也頗有心得,他認為競爭策略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以數量取勝
管仲首先把數量優勢放在第一位,提出在競爭之中我們可以使用“以眾擊寡”策略戰勝對手。他的這一論斷被兵法大家孫武所充分肯定,并在《孫子兵法》之中演繹為:“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犧牲資源的使用效率,確保最終的勝利結果。”偉大領袖將其概括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并使用這種策略方法開創了宏基偉業。這是一種最為基礎的競爭策略,一般適用于“以強勝弱”,不過弱者用好了也是能取得顯著效果的。
2.以質量取勝
在我們不能或是不愿意憑借“數量優勢”取勝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另一個維度來獲取競爭優勢,管仲將其概括為“以治擊亂”。如果說“數量優勢”體現為空間上規模龐大的話,那么質量就體現為時間上的精雕細琢。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首先在某一個具體的點上取得相對優勢,然后“以點帶面”迅速擴大這種優勢,最終取得勝利。李世民當年就是憑借3500名精銳的“玄甲軍”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戰勝了30倍于自己的竇建德大軍,從而底定中原,一統天下的。這是一種高級的競爭策略,可以用于“以弱勝強”,值得大家充分重視。
3.以功能取勝
俗話講“一招鮮,吃遍天。”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在某一方面做到別人所做不到的事情,那么可能獲得的回報是無法估量的。管仲也認可這種觀點,他將這種競爭策略總結為“以能擊不能”。這種競爭策略,追求的是一種改變游戲規則式的效果。當年鴉片戰爭時,英軍就是以其“能”打到清軍,而清軍“不能”到他們,從而完虐對手。現在BAT等互聯網企業與傳統實體企業相比之所以占盡優勢,也就在于它們能做到很多別人不能做的事情。這是一種終極的競爭策略,是建立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值得有雄心壯志的創業者和領導者反復揣摩。
雖然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適當的教訓可以使人更加聰明和成熟。然而有些機會是千載難逢的,一旦錯失就不可重來的,因此認真研究兵法智慧,掌握競爭策略,確實能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