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這些是我這幾天重新看了幾本金庸的小說,寫的一些雜感,比較零亂,萬請海涵。
1
金庸的小說里有一個特點就是“你永遠不能和你最愛的人在一起,就算在一起了也沒有好下場”——陳家洛為了勸乾隆,結果香香公主死了;《白馬嘯西風》里,李文秀最后牽著一匹馬離開了;王語嫣在后來也離開了段譽;阿朱死于喬峰掌下;莊聚賢為阿紫殉情;郭靖和黃蓉在襄陽城破后自殺殉國;楊過小龍女經歷了非人的折磨,快四十歲了才在一起;郭襄愛不到楊過,張君寶愛不到郭襄;張無忌最愛的周芷若最后出家,小昭回了波斯;令狐沖沒娶到他最愛的岳靈珊……胡斐如是、袁承志如是。最美滿的,自然莫過于韋爵爺了,但其實我一直懷疑,阿珂真的喜歡韋小寶嗎?……現在想來,金老也是夠惡趣味的,估計是他和夏夢那一段“得不到的愛情”作祟。
2
金庸的《天龍八部》雖主人公就有三個,但是敘事的結構是完全是“一條線”的,給人的鏡頭感非常強烈。從段譽開始講,段譽遇到喬峰后,就接著講喬峰,然后又遇到了虛竹,故事又跟著虛竹再走。所以沒有給人“又要重新讀另一個人”的感覺,非常連貫。
但是到了后期這種連貫感就消失了,開始跳躍著講幾個人的事情。這種寫作手法的改變,估計其一是因為當時金庸去新加坡避難所以讓倪匡代寫,雖說后來回來后他自己又重新寫,但是有一些手法和情節還是被打亂了(比如阿紫的眼睛就是倪匡寫瞎的,后來金庸又讓她復明)。其二應該是版本后期來說改動比較大,連載版、三聯版以及新版本還是比較有差異(比如原先段譽和王語嫣在一起了,新版里面則是王語嫣離開,段譽娶了鐘靈和木婉清)。
3
虛構文學里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留白”!讓讀者自己去想象,而不是作者面面俱到,一點空間都不留給讀者,這樣一來即出力不討好,也會讓作品失去韻味。
所以《天龍八部》里,沒有寫喬峰對丐幫的天大功績,只是在竹林里才由幾個執法長老說出。短短幾句話,也能讓人猜想當時的艱難,喬峰之豪情,不由心生佩服。
《神雕俠侶》里,對獨孤求敗的描寫也只是有他墓碑上的幾句話,卻被多少人奉為金庸小說里武功第一人。
《倚天屠龍記》里,郭襄和張君寶逃出少林后分開。一個尋楊過未見,一個開創武當。一筆帶過,轉眼百年。在六大派被困大都塔時,從滅絕師太嘴里說出峨眉祖師郭襄的繼任者名為“風凌師太”,而“風凌”正是她當初第一次去見楊過的風凌渡口。短短幾個字,可見其情深之至。而當張三豐得知郭襄死訊時,那一句 “張三豐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慧瀟灑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僅僅一句話,就寄托了百年的哀思。可見這就是“留白”的魅力。
4
新版(花城出版社、廣州出版社)的《天龍八部》小說里,王語嫣最后選擇離開了段譽去找慕容復,而段譽娶了鐘靈和木婉清等幾個個“妹妹”和靈鷲宮梅蘭竹菊以及西夏公主的婢女。其實覺得金老改的這個結局挺好,在我看來,王語嫣并不愛段譽,不過是“既然表哥不要我了那么還有個備胎而且還能做個王妃所以就讓他來接盤也還不錯呀!”而已(頗有阿珂對韋小寶一樣的感覺)。而段譽也只是因為在無量洞里見了那尊白玉雕像,寄托在王語嫣身上罷了。這個結局,即滿足了雙方的最終需求,又體現了佛教里八大痛苦中的“求不得”。而這也是所謂《天龍八部》里所表達的主旨之一。
5
越讀《天龍八部》,越覺得絕望。這真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大悲劇。
喬峰身為丐幫幫主,一心只為國殺敵,結果發現他自己就是屬于他的敵人的一部分。而后只想與阿朱到塞外牧馬放羊,卻被自己一掌打死。身為遼國南院大王,只想阻止宋遼兩國的戰爭,最終卻只能一死以謝天下。
段譽,因為不想練功逃出大理,最終卻仍是練就一身連喬峰都自嘆不如的絕世武功。見過王語嫣后,便“向來癡,從此醉”,然佳人的心都寄托在別人身上,哪怕是為之付出一切,都無法獲得佳人芳心,最終雖說成功接盤,后來也是分開,一切的一切,不過是“求不得”。身為大理鎮南王世子,最終卻發現自己是母親與仇人的孩子。
虛竹,本是少林普普通通的一個小沙彌,資質平平,逆來順受,無大志向。卻因為胡亂一招,在段延慶的幫助下破解了珍瓏棋局。獲得了無崖子近百年的功力,又被天山童姥帶到西夏皇宮,五戒齊破。接管靈鷲宮,收復三十六島七十二洞,成為西夏駙馬。這一切看著完全就是屌絲的逆襲,然卻不是讓他的心感到快樂與平靜的事。最終更是發現自己的身世,親眼見到父母死在自己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