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來慚愧,我熱情召喚馬東前來吃飯的理由竟然是“喂,我菜買多了,你要不要來吃一點。”
馬東笑嘻嘻地說好,這個單純有點兒小懶的男生一定想著第二天推門進來看到的是熱氣騰騰的飯菜。
2.馬東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第二天中午快12點,他晃晃悠悠地過來了。進來看到我在看電視,他吃驚得把桌布都摸了一遍。
“不是說好請我吃飯的,飯菜呢?”
我大言不慚:“還未得到您的點化,不敢擅自作主。”
馬東沒有辦法,從冰箱里翻出了我買的部分蔬菜和雞腿、雞肉、排骨等食材,順帶給了我一個白眼,“雙休你一個人要吃這么多肉?”
“這不是超市有滿減活動嘛”我說,“買多了…你還可以幫忙消化嘛!”
馬東說,“這么多雞肉,那就大盤雞吧。”轉而話鋒一轉,“我不會做。”
3.我家的特長之一在對待做菜這件事上還是很有熱情的,和我老爸類似,我們往往一只手炒菜,一只手拿著教程,大眼瞪小眼地看著。只不過我老爸拿著花花綠綠的菜譜,我舉著手機。
我和老爸對教程里的一些字眼想來困惑而頭疼,比如“少許鹽”,“適量白糖”,“酌情添加”……老爸感慨:中國菜要是實現標準化,那么全球化進程應該又可以加快推進了,為什么西點啊烘焙啊奶茶啊咖啡啊滿大街開,他這個配方有比例啊,照著做就行啊,你看看我這個書上寫的,適量適量……我一放鹽,你媽喊咸,你說太淡……
我爸的中指恨鐵不成鋼地敲著書本噠噠作響,我惶惶然附和點頭。
我爸這么多年來燒菜最喜歡的就是火鍋,因為……不用動腦子啊。
即便這樣,我們在做菜這條路上還是屢敗屢戰。燒咸了,聽媽媽的話,加水,結果一碗湯湯水水;聽奶奶的話,加糖,結果甜甜又咸咸。經過無數次的摸爬滾打,終于修煉到了可以不用嘗就可以成品出鍋的境界。
馬東咔咔剁雞肉的過程中,我給他講述了我爸和我這么多年來大型魔幻現實主義的廚房經歷。
馬東把菜刀一放,說:“說好了請我吃飯,結果是來騙我做苦力,給你剁好了。”轉身去看電視了。
我擼起袖子,束起頭發,系上圍裙,一副大廚做派,氣勢滿滿地拿起鍋鏟。當然這么多年來我對菜譜的信任還是一如當初。手機掏出來,認認真真地檢索,對照準備好調料和配菜,當然過程中不會忘記差馬東做小工的。
油熬熱,加蔥姜蒜,雞肉爆炒,至金黃,加料酒老抽紅辣椒,燜數分鐘,加土豆胡蘿卜,加水,大火煮數十分鐘,期間數次翻炒至湯汁濃稠轉小火收汁。
以上就是我做大盤雞的過程。寥寥數語,不成敬意。
當然我是不會告訴你中間我咸了加水又加糖的。
誠然,比起精確的比例,我不得不說,經驗這個東西絕非教科書可授,絕知此事要躬行啊。
我在馬東夾起雞肉的時候認認真真地像是給小朋友講道理一樣將給他聽。
馬東毫無回應,眼睛看著電視,嘴巴顧著吃。
我一氣,自己夾起一塊吃。咬得時候雞肉軟彈,湯汁飽滿,咸中帶甜,甜中帶辣,還有悠悠的醬油香。
“簡直太好吃了!”我口齒不清地叫道。
馬東饑不擇食地點點頭,筷子又悠悠然伸向了盤里。這家伙……
4.喂,我菜買多了,你要不要一起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