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一個做初中老師的女朋友,是個脾氣很好的人,幾乎可以用溫柔來形容
但是就在昨天,鮮少在微信里發聲的她發了一條朋友圈,語氣很刺,這樣寫道:
我認為,學校里到處都是聰明的孩子,但用心的真的很少。
看不慣她這樣的朋友圈,我立刻微信去問,然后聽他給我講了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的故事。
02
她當班主任的班里有兩個特別特別不聽話的男生,每天都梳著學校不被允許的發型,上課的時候盼著二郎腿,有的時候連這節課要用的課本都不愿意拿出來。
可能是初二課程也不算太緊,功課也不難的原因,成績一直是中游,不算好也不算差。
期末考試之后,朋友給班里開了一場班會。
然后無疑的留下了這兩個男生的家長。
一個男家長,一個女家長,兩個人好像還認識,家長會上一直坐在后面聊天。
朋友一看,索性一起聊,節約時間。
聊天的時候,女家長一直不算配合,左一言右一語的插話,男家長比較沉默,但是兩個人都還算客氣。
最后朋友加了他們的微信。方便日后聯系。
03
回去后,朋友覺得有些話還沒有說清楚,然后就跟女家長發了微信,希望有空可以電話一聊。
也可能是朋友年輕,出于對孩子成績和未來等的考慮,她沒等女家長的回復就把電話打了過去。
女家長那邊聲音嘈雜,應該是在聚餐。
但是語氣還是比較好的,朋友就仔細將孩子的情況跟她反映了幾句。
得知學期考試結束就會加入物理化學生物等新的科目,而且會重新分班,她怕兒子分不到一個好班級,終于從包廂中出來,語氣也多了些商量和請求。
但是,朋友每說一句話,她都試圖反駁,
“這孩子特聰明,就是學習不用心,他要是認真起來,學習成績肯定好。”
最后很不耐煩地說:“你這個老師太年輕了就是沒眼光,我覺得我的小孩就需要鼓勵,以前的班主任都說他挺聰明的,就是不好好學,他要是認真學習,成績肯定好。”
于是,朋友就發了那條朋友圈。
04
朋友說在他的眼里,
那句話堪比“我就是不想減肥,要不然早就瘦了”,每逢期末考結束,就會頻頻灌到一些家長的耳朵里,看似不痛不癢,卻讓家長們很受用,聽完他們通常會有兩種感覺:
我家孩子比其他孩子聰明,特別是那些努力的笨孩子;我家的孩子稍微努點力,肯定能快速超越那些死學的人,名列前茅。
殊不知,那些長期被評價為“很聰明,不用心”的孩子,很容易滋長“表演型人格”,需要活在別人的夸獎中,從來不肯也做不到全力以赴。
他們的成績通常不壞,但不可能名列前茅,并且看不起那些日夜苦讀的學生。
他們的心態是,我還沒有盡全力,盡了全力就可以把他們甩得遠遠的。
事實的真相卻是,他們永遠也盡不了全力,他們需要維持自己“學習不用心,但依然成績不賴”的現狀。
05
我們在“聰明”的鼓勵下長大,能想到的對人最好的夸獎也是聰明。看似鼓勵努力,實則鼓吹基因,而那些用這些話麻痹自己和孩子的家長們,實則實在自夸尋求心靈上的安慰和逃避。
06
這個時代不缺聰明的人,用心的人卻不多。
我見過許多聰明的孩子,在小學時成績尚可,到了中學以后就開始走下坡路,原因很多,老師家長錯誤的夸贊方式,自身的努力程度,都密切關聯著。
我們往往夸一個人聰明,卻沒有意識到,有時候專注、認真、勤奮這些品質,才是把事情做好的決定性因素。
當然,我們在肯定勤奮的重要性時,也要避免走進另一個誤區,因為:
真正的勤奮,不是被迫的機械性重復勞動,也不是自我感動式的摧殘健康,更不是因為拖延癥導致的最后一刻效率爆發。
07
突然特別感謝那個學生時代罵我笨的老師,因為她教給我用心比聰明更重要。
作者 | 美喬
本文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系后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