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這一天,好像全世界突然都在恩愛。不知道大家這一天過得如何?
小L的2月14日
小L跟男友關系穩定,情人節前幾天,小L一直不覺得這個節日有什么特別。
情人節當天,小L跟往常一樣來到公司,像往常一樣問候大家早安,同事1看到小L就問“今天男朋友有什么表示呀?”,小L靦腆的笑笑說沒有,回到座位小L沒有當回事。
沒過多久,鄰座小姑娘捧了一束花進來,大家開始七嘴八舌,同事2嘈小L“看看人家男朋友,快拍個照片讓你那個學學”,同事3“就是啊,這個時候還不表示那準備什么時候表示啊”,小L笑笑說情人節買花太貴了,自己也不喜歡。一陣子之后大家都滿意的回到自己的位子,小L看看手機,沒有任何信息,心里有點小小的失落。
中午大家聚在前臺等電梯,前臺妹子說上午已經N個師傅來送花,小L的領導發話“下午等著看你們幾個的花啊”,小L心理不禁有些煩。
下午開會,同事間各自說開了自己老公、男朋友給自己買的禮物,幸福洋溢在整個會議室,小L只能在旁邊附和,感覺自己格格不入。
下班的路上好像所有的路人都捧著花,就連玩的游戲里都是各種表白,小L覺得好難過,自己好像被全世界拋棄了一樣。
晚上睡覺前,小L跟男友向往常一樣在微信里聊了些有的沒的,小L不禁有些期待男友能否有些表示,男友說晚安的時候,小L竟然生氣了,一肚子委屈,兩人不歡而散。躺在床上,小L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這個故事不知道有沒有讓你有些感同身受?我們來看看故事中的小L經歷的情緒變化:無所謂——否認——失落——煩躁——難過——生氣、委屈——困惑。
這里又要說到上次文章里提到過的情緒ABC理論。該理論的創始人阿爾伯特·艾利斯 [Albert Ellis 1913.09.27]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
這個故事里情人節是誘發事件,事件本身并沒有變化,小L情緒的變化是由信念的變化引起的,小L一開始真的是覺得情人節無所謂,于是她決定跟平常一樣度過。但是在周圍人的影響中,小L對情人節的信念慢慢有了變化,她開始認同“情人節應該收到禮物 ”這個命題,甚至開始認同“情人節沒有禮物就是沒有人愛”,于是小L開始有所期待,當現實無法滿足期待的時候,小L感受到了憤怒和委屈。
艾利斯提出這個理論的同時也提出了“不合理信念”的概念,是指個體內心中不現實的、不合邏輯的、站不住腳的信念。心理學家韋斯特總結了以上不合理信念的三個特征: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這里的兩個假設“情人節應該收到禮物 ”和“情人節沒有禮物就是沒有人愛”都屬于不合理信念,分別犯了絕對化和過分概括的錯誤。
小L不合理信念的獲得可以用皮亞杰建構學說中“同化”的機制來解釋:主體將環境中的信息納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然而皮亞杰的建構學說也強調主體在認知發展建構過程中的主動性,即認知發展過程是主體自我選擇、自我調節的主動建構過程。是小L選擇了接受環境的信息。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對待事物的態度,卻時常迫于群體壓力,在從眾心理下改變原有的信念。然而不論如何,這種信念的真正改變都是由你主動做出的。
過不過情人節,并不能衡量是否幸福,這天過后,生活還是得繼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如果我愛你真的簡單到一束花一盒巧克力就可以解決,那這個世界的很多事情倒是真的變得容易了。
正如這個故事,我們所面對的群體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周圍人的邊界意識不清晰,大家無所顧忌的介入到小L與男友的關系中,并且用自己的觀點對這段關系品頭論足,然后滿足的離開。
小L與男友的互動,是他們兩者主動選擇的,作為兩個成年人,相信他們也有能力為這段關系負責,接納這段關系中的互動結果,他人突然的涉入,讓這段關系失去了平衡。
每段親密關系都不是完美的,幸福的定義肯定不是只有快樂。面對這樣的群體壓力的時候,想一想,你是想讓這段關系變成別人眼中幸福的關系,還是堅定地繼續你們原來的互動模式?
最后,讓我們呼喚這個世界多一些友好,少一些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