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在某單位內控部門工作。我原以為像內控這樣的末端保障部門,只需要做好內控管理即可,萬萬沒想到,他們還有一項重要職能,便是回收賬款。
正好到年底了,大家聚在一起,我的這位朋友不禁發起了牢騷,今年年底業務分成他在部門內卻是個墊底的水平,但是部門收款回賬80%的業務卻都是他跑出來的,內心難免憤恨。
大家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都在為朋友憤憤不平,個個正義凜然,為朋友打抱不平。有的說,依朋友的才華和能力,完全可以換一家單位,頂起一片天,何苦在這里鬧心又憋屈。有的則說,遇事不能強出頭,一定是風頭蓋過了領導,因此領導故意在欺壓朋友。
酒過三旬,朋友終于沒能忍住,講起了部門經理業務能力如何差,專業知識多么不如自己,業務分管領導如何繞過他們部門經理找自己談業務,對他更是信賴有加很是欣賞。我這才終于探出一絲痕跡,眼下的現狀原來是如此順其自然。
無論如何,在職場中,沒有任何領導喜歡被架空的感覺,就算沒有直接后果的空談亂燉也不行。
再說,能做到部門經理自然有她的優勢,只是付出在不同的段位上,你可能業務上付出的多一些,但是別人也許在資源調配、組織協調等其他方面又付出的多一些,大家職能定位不同,分工自然不同,成績也就無所謂誰好誰劣,誰占便宜誰又做了糖衣。
其實,我以前也犯過這樣的錯誤。作為一枚咨詢顧問,僅處于兩人成團的隊伍中時,我也經常會感到困惑和不解,自己為項目方案付出了80%以上,為什么卻沒有項目經理得到的回報更多呢?
直到有一天,我自己也成為了項目經理,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所有與客戶的周旋,向領導的匯報,跟進的計劃、方案、落地、效果,資源協同等等,我都游離在外,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業務,看起來付出更多,其實,在那些我看不到的地方才是項目制勝的關鍵所在。?
因此,從那兒以后,在遇到分歧,或者當自己陷入自我營造的怪圈當中不能自拔的時候,我就嘗試著去呼喚角色,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遇到問題時,不再以單向思維進行演繹和推理,以此找到了內心的平衡,從而沒有了怨懟之心,能更加從容的做好手頭上的事情,而不去計較得失。
今年,部門職能定位雖說轉變并不是很大,但對于我來說,卻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和挑戰,因為我想一改以往部門在其他部門中的管理認知,這是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和代價的,于是我對每個崗位的工作要求也比較嚴格,以便于我騰出手來抓那些關鍵。即使是剛剛離開象牙塔的學生,我也沒有特殊對待。?
也因此,我看到了適應,也看到了逆反。適應的人,不斷被倒逼進行自我調整和管理改進,從而實現了業務能力從一個小白到一個初階的攀爬。逆反的人,破罐子破摔,一頭栽進自我淪陷的誤區,很難回頭。
但是,我自己的心態卻好了很多,我常常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辦,我該怎么辦,我能怎么辦。
我想到了我初入職場時,上的第一個項目,就跟當時的項目經理及兩個資深顧問做著同樣模塊分工的工作,項目經理也并沒有因為我是一個新人而對我區別對待,就連分工的工作量也都是一般掂量,工作質量、時間節點,更是沒得商量。也因此,我在第一個項目上就鍛煉并得到了一個資深顧問應該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并且在小組里有了“快手”的稱號。?
我經常想,作為年輕人,姿態一定要放到最低,心態一定要陽光積極,不懂的就去學,不會的就去問,多去探討和溝通,多去實踐和練習,總會進步的。
然而,還是我想錯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
于是,我就不斷的去調整策略,慢慢的,大部分人在高標準的要求下,能夠反思諸己,取得了不小的進步。有的人,則跌入自我營造的泥潭里。
期間,我曾深以為是態度在作祟,后來,我的確愿意放下我所感知到的一切不良跡象,嘗試最大程度上去理解和寬容對方。在退了很多步后,我想,有可能是我將他們放錯了位置,我深信,不是在所有事情上努力就會有所成就,就像我再怎么努力,都不會成為馬云、馬化騰一樣。
于是,我開始思考,每個人的優勢、劣勢在哪里?開始著手運用五力模型、SWOT模型、核心競爭力模型等等這些在企業管理中的工具和方法,針對每個人做分析和判定。
我驚喜的發現,有些人放在事務性工作上,他們則可以靈活應對,并且可以干的很好。有些人,適合做系統性的策劃,系統思考的能力和文字功底更勝一籌。還有些人,適合做數據分析和應用。各有不同。
然后,我就試著在做一些調整,以期將每個人的潛力都能夠最大化的發揮出來。
雖然,在職場中我經常在感情和業務之間很難權衡,畢竟,在一起時間長了,在一些比較大的變化面前會顯得有些不舍,但是專業告訴我又不能在業務上讓步,所以,往往陷于兩難境地,還好,最終理智都能夠戰勝情感,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進行調節。
再返回來說說,我的那位朋友,在醉酒情感宣泄的時候,我并沒有拉著朋友進行分析其中各自利害關系,但是,等酒勁退去情緒歸位,我還是不得不說一下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首先,能做領導,一定有過人之處,也許,我們深陷在業務能力上進行追逐超感不能自棄,但是這個職務卻更多的考慮了管理之道,業務、管理進行了四六分成。
其次,越過直接領導,與上級領導進行直接對話和溝通,在職場中應該算是大忌,當直接領導在某些業務上碰到了匯報盲點,或者越權匯報,試想你的處境還能不尷尬。
最后,做事情的時候,就全身心的為工作付出,想想如何能做到最好,而因此要帶來的升職加薪要算作意外之喜,但是不要一路奔著這樣的目標而去,一來少了功利之心業務做起來更能讓自己快樂,二來如若并沒有因此帶來那些期望的落地也少了一些落寞和沮喪,畢竟,成長了就好。
前兩天,公司舉行社會成熟人才培訓班,我很有幸,在某個領域進行了交流。最后,在提問探討環節,大家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同樣作為社招人員,我的心路歷程和成長經歷。
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其實,我并不是特別出色的那個,論聰明,我在人群中并不是佼佼者;論情商,我也不算是出類拔萃的那個。那么,憑什么,我卻能每次都能抓住機遇,不斷成就自己呢?我想大概可能主要有三點吧:
一是我初入新的環境,特別能夠沉得下來,這一點,我認為非常重要,因為能沉下來,所以,我經常在業務上不會和別人進行攀比,在做事情的時候,反而經常會問問自己,這是最好的方案嗎?還有哪里需要調整?哪怕加班加點我也不覺得辛苦和委屈。
二是我愿意打開自己的心,接受更多的聲音和意見,我經常會主動拉著相關領域里的同事就某一個問題或者方案進行探討和研究,我接受來自各方不一樣的聲音,雖然,有時候內心還是蠻受打擊,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摩擦、風暴和互相切磋,才有了長進。
三是我很少去想我做一件事情,就這單件事情能為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和效益,只管專注于事情本身,傾注更多的熱情和耐心關心事情是否得以圓滿解決和妥善安排,是否有了比較好的效果。
可能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很多意外之喜。
當然,成長的路上,也經常會囿于看起來誤解的困惑和怪圈中,比如就像我開篇中的那個朋友,鼓勵自己,走出去,不要做困獸之斗,避免自我消耗的同時,也會有更加包容的胸懷,自成格局,漸漸才會得心應手。
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心中會越來越清明,越來越放光明。
多看看自己的內心,明了自己追求向往,關照內在成長。
祝進步。